学生都散去了,实验室里只剩下李逸轩和虞有澄两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让虞有澄来主导酷睿cpu的开发计划。不过在cpu的整体构架方面,还要做些修改。
因为原来的构架属于英特尔的x86构架,而orangesi计算机上的6502则属于68x构架,因此必须作出相应的修改。
x86构架并不是指单一构架,而是指一个体系结构,其中我们最熟知的要属ai-32和ai-64,如果不近修改就直接使用,就会触犯英特尔公司的基础专利。
除了x86构架外,这个时期还有摩托罗拉的6x构架,而6502的68x构架就是脱胎于摩托罗拉的6x构架。
跟英特尔公司不同,自z80处理器把英特尔公司的8080处理器打的大败后,英特尔在79年推出了8086处理器和8087数字协处理器,往后几年并围绕着8086和8087这两款处理器,一直在构建x86的专利技术壁垒,其目的就是不让其竞争对手依托x86推出一款同类型的cpu。
而摩托罗拉则不同,其竞争对手mos的6502跟他的64000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在一个应用档次,6502并没有冲击到64000的市场,因此他就没有围绕6x建立一整套的专利壁垒,这就为李逸轩带来了可乘之机。
这也是他选择6502的原因,英特尔的x86他是一点染指的机会都没有。
另外,李逸轩选择6502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时期,cisc应用最多的是6502处理器,反而x86应用则是市场上的小众,而摩托罗拉的84000就更是小众中的小众了,这跟后世市场上大量的x86应用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能推出一款兼容6502的16位cpu,那么围绕着6502建立的大量应用就可以全面接收过来,就像微软公司在cp/m基础上建立dos系统,李逸轩也希望在mos的尸体上建立自己的cpu帝国,他几年前让谈判公司向mos公司购买6502的兼容指令集授权,就是在为今天做准备。
cp/m操作系统是世界上第一款成功的微机操作系统。cp/m可以说是dos的原型,后来cp/m的数字研究公司又按照cp/m的操作方式,在x86平台上写了一个叫做86-dos的系统。
当微软和ibm开始合作时,微软苦于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给ibm的机器用,于是就干脆将86-dos完全买下来,改名叫做ms-dos。又因为ms-dos又脱胎于cp/m,因此ms-dos能够兼容cp/m上的软件应用,导致数据研究公司在新一代16位操控系统上惨败给microsoft的ms-dos、从而从市场上彻底消失。
可以说,李逸轩用的方法跟当初的比尔.盖茨差不多,都是通过购买授权在6502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阵营。
不要怪李逸轩心黑,要怪就怪mos自己就跟数字研究公司一样,沉迷在6502的辉煌中,而不知进取。如果你能早点推出一款能完全兼容6502的16位cpu,他李逸轩还需要搞那么多的事吗?况且mos比数字研究公司还更加的堕落。
6502指令集的兼容授权,李逸轩可是花了足足600万美元,这还没算给谈判公司的佣金。虽然钱是花了不少,但不像microsoft的ms-dos,留有一大堆的隐患,而他则没有,虽然花了不少钱。
李逸轩并没有向mos公司买下6502的构架,对他来说要全面兼容6502很容易,他只需要的是能够兼容6502的指令集体系。
构架不需要,6502的内核也不需要,要用自己的内核。直接采用李逸轩设计的硬盘总控制cpu的核心作为酷睿cpu的核心,李逸轩还把这个核心命名为v1。
在虞有澄看来,虽然李逸轩提出了八二构想,提供了新一代cpu的基本构架体系,甚至还提供了基础内核,但要完成酷睿的研发,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
特别是在倍频技术和内部总线技术方面,他需要做大量的试验。
半导体芯片,是资金和人才高度密集的行业,整个oranges公司里,只有李逸轩和虞有澄才懂得如何设计芯片,当然那些机器人工程师除外。
由于李逸轩有自己的事,不可能天天蹲在实验室里,因此都要虞有澄亲自来做,不像在英特尔和仙童公司,有大量的技术牛人可以分摊他的工作。
而他带的那批学生,虽然是国内的顶尖精英,可由于他们的开发经验不足,虞有澄还需要像古代的师父带徒弟一般,每天抽出几个小时给他们讲课,这个效率就更慢了。
这还不是他最糟心的,真正糟心的是,他没有一个很好的risc模型给他的学生们上课。
因为risc也才刚刚诞生没多久,很多东西都属于摸索的阶段,李逸轩设计的cpu虽然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risc,可是李逸轩的cpu源自于arm处理器,上面有太多的cisc的特征,并不适合用来教学。
于是他找到了李逸轩。
听完对方的来意后,李逸轩想了想,在图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risc结构图,“你拿这个给他们讲risc吧。”
李逸轩给他的正是后世大名鼎鼎的mips公司的r2000的基本架构图,也是是世界上很流行的一种risc处理器。
它最早是在80年代初期由斯坦福(stanford)大学帕特逊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研制出来。而mips公司的r系列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risc工业产品的微处理器。
在后世,mips公司的r2000处理器的架构图,成为很多科技大学作为risc教学的标准架构图。原因是r2000的结构先进而又简单,用它作为教学模型,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发展到最后mips还成为衡量计算机速度的指标。
mips即millioninstructionpersecond的简写--计算机每秒钟执行的百万指令数。即1mips等于计算机每秒钟能执行100万个指令数。
“你这画的可以作为一款全新的cpu。”虞有澄说道。
李逸轩一愣,知道自己无意之间又抢了别人的一项成果,因为mips公司的创始人帕特逊教授还在斯坦福大学授课,去年才刚刚成立risc研究小组,要到1984年他才会成立mips公司,第一款mips处理器r2000要到86年才会发布。这一下让他成为了risc之父。
李逸轩想了一下,说道:“这个图纸,你可以向全世界公布,允许任何一家公司在此基础上研发cpu,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技术成果必须与oranges公司共享。”
“你不打算自己做?你这张图可是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啊!”
李逸轩摆了摆手,有了arm和英特尔的酷睿系列就够了,至于mips他不打算搞了,就留给别人吧,他不可能把所有的cpu构架都吃完,给别人留口汤吧,再者说了,mips也不是没有缺陷。
它太纯了,导致应用软件的编写比arm和cisc来说,耗费的时间成本要多得多。
时间成本的上升,这又导致同性能的应用软件要比别的公司更晚推出来,使得软件的采购、应用和维护的成本的上升,这也是为什么后来mips最终被英特尔的至强cpu打败的原因。
另外,mips结构虽然简单,但对指令集的设计和编写要求很高,需要很高级程序员才完成这项工作,这导致mips的研发周期过长,也是mips在历史上更新换代很慢的原因。
除了上面两点外,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mips对辅助硬件的要求较高,比如主板、内存、硬盘接口、总数据线等等。
1992年,sgi收购了mips计算机公司,说起sgi公司就不得不说他们公司的sgi图形工作站,在2008年以前,市面上的图形工作站就是sgi公司的天下,sgi在90年代采取了跟ibm同样的方法,就是开放工作站标准,以此希望让sig电脑标准成为跟ibm-pc一样,成为一项公众的计算机标准,这样就能像英特尔公司一样,通过出售cpu来赚钱。
在2008年以前,sgi公司的计划非常的成功,让它成为除英特尔公司之外全球第二大cpu的供应商,比amd要大的多。
但偏偏到了2008年就一切归于寂静。原因就是sgi应用软件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2008年是什么时候,正处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时间,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人们还能接受mips的高成本,可危机一旦爆发,人们和公司的钱包大幅缩水,sgi一下就变成了奢侈品,人们就不再愿意为此埋单,纷纷改用英特尔的通用图形工作站,sgi寿终正寝。
只有像工业光魔和数字领域这样的国际最顶尖特效公司,还在坚持使用sgi图形工作站。可即便如此,也只有最顶尖的特效才会用到sgi,一般要求不高的特效除于成本考虑,还是使用英特尔或者amd公司标准的通用图形工作站。
2007年年初,美国著名的迪士尼公司宣布,其下属的皮克斯工作室,在新一年的电脑采购计划中,将全部使用英特尔和amd标准的通用图形工作站,mips前景变得更加的黯淡无光。
从sgi的教训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最好的并不是最合适的,只有成本才是最终的王道。
这并不光指芯片的采购成本,设计成本、时间成本、使用成本、维护成本,任何一项都能决定一种cpu类型的成败。李逸轩似乎理解了当初amd的创始人杰瑞·桑德斯,为什么要在cisc的道路上一直走到黑的原因。
成本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