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挽明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653章 多尔衮的心思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李延庚之所以敢这么冒险,自然不仅仅在于他对于多尔衮心理的把握,更在于此时大明对于沈阳的影响力。

事实上在黄台吉查封了四海贸易公司在满清境内的所有资产和办事机构之后,并没有获得满清臣民的支持,反而助长了臣民对于朝廷的不满。

和那些市面上的普通商户不同,四海贸易公司并没有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是把维持销售渠道、占据市场份额作为了首要的考量。

因为满清的贸易令,四海贸易公司并无直接向普通市民进行零售业务的资格,它的业务主要还是通过和获得了满清授权的商号进行批发贸易。

这些商号虽然是大清臣民的财产,但是在范永斗倒向四海贸易公司之后,那些试图通过垄断对明贸易,然后提高价格赚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商号最终都被排斥了出去。

剩下的这些商号虽然享有着垄断贸易的利益,但是市场的零售定价权却掌握在了四海贸易公司手中,甚至有不少商号还获得了四海贸易公司的大量借款扶持。

这些商号也是在沈阳其他商号关门和拒收大清元时,还在进行着一定限额贸易的商号,因为四海贸易公司不允许他们关门。

但是当多尔衮查封了四海贸易公司在沈阳的办事机构和仓库之后,这些商号便立刻随了大流,把关门的责任推到了朝廷身上。

虽说这些商号每日出售的货物有限,但是起码这些商号还给了沈阳百姓一个希望,现在这些商号也关了门,而其他商号又不开门,这自然使得沈阳百姓开始同情四海贸易公司,而不满于朝廷起来了。

沈阳百姓虽然不敢骂黄台吉,不过亲自主持查封四海贸易公司的多尔衮和正白旗将士,倒是被骂了个狗血喷头。

多尔衮在看到四海贸易公司空旷的库房时,便知道他们想要用公司物资平稳物价的计划算是破产了。

如果明国和大清还是同过去一样,双方老死不相往来,明国严格禁止商人进入大清贸易的状况,多尔衮才不会在乎区区一个商号的影响力,甚至大清的臣民也不会在乎。

毕竟明国商人的走私物资,一般都是供应后金军队的战略物资和满足八旗上层人士的享受,至于中下层百姓想要获得足够的生活物资,要么就参加出征去南方抢夺,要么就忍受着缺乏物资的生活。

但是随着过去十来年中,明国和后金陷入僵持状态之后,明国倒是开放了对*的贸易活动。

一开始,多尔衮和其他满洲亲贵都觉得,这是明国被大清给打服了,所以想要效仿给蒙古各部的市赏,给大清一点贸易的甜头,让他们好不再出兵去攻打明国的边境,总而言之这就是贿赂。

但是随着四海贸易公司在大清的做大,像黄台吉、多尔衮这样的英杰便感觉到有所不对。虽然出于历史局限性,他们还不能看到这样的贸易对大清究竟有什么不利之处,但是黄台吉还是断然的接受了范永斗的建议,开办大清自己的银行,并建立贸易公司垄断对明贸易。

不过直到这一次的金融危机爆发,多尔衮才算是真正想明白,四海贸易公司过去数年来究竟做了什么。这间贸易公司正在重新塑造满清臣民的共识。

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创造出这个民族之前,事实上他们就是辽东大地上那些非汗非蒙的少数民族部落。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文明程度很低,即便同汉人交往了两百多年之后,他们也依然没有脱离部落文明的一些野蛮习俗。

不过在这两百多年的交往中,辽东的少数民族部落终于隐约领悟到了高级文明社会的生活有多么美好,正是在同汉人和蒙人的接触中,这些部族开始向汉人的社会形态进行转变,并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民族意识。

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够将这些辽东部族凝结成建州女真,并不仅仅在于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实在是这些辽东部族的人民已经无法忍受自身落后的部族文明,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同蒙古或是汉人一样的先进文明社会。

只不过,这些辽东部族的社会生产力过于低下,难以支撑起一个同蒙古或汉人一样的文明社会。

而努尔哈赤找到了一条解决生产力低下的道路,既然我们自己发展不起来,那就去抢汉人的不就好了么。正是通过对辽东汉人一次又一次的劫掠,奠定了后金建立的物质基础,也让辽东各部族真正成为了一个民族的雏形。

即便建州女真变成了满人,后金变成了大清,努尔哈赤给这些满人脑海中刻下的烙印也没有淡去,想要过上和汉人一样富足的生活,满人就要拿起刀枪去南边抢。

因此对大明开战,对于满人来说,完全是一种政治正确,也是八旗上下的共识。但是四海贸易公司在辽东组织的贸易活动,正打破了这样的共识。

四海贸易公司通过收购木材、大豆、皮毛和各种山货,使得一部分厌恶战争的八旗亲贵找到了反对战争的理由。而从明国传入的土豆、玉米和农具,从朝鲜传入的耐寒水稻和抓捕的大批劳动力,又极大的提高了辽东的农业生产水平。

对于人少地多的满清,和占据了肥沃黑土地的满人来说,沈阳周边的土地还没开发完全,国家的府库就已经满溢了。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极速提高下,经营农庄或是组织人员伐木,都比上战场去抢劫汉人更有回报率,满人之间自然就出现了分化。

更何况,明国新皇帝登基以来,调整了北方的防线,不仅重新笼络了草原上的蒙古部族,更是极大的提高了明军的战斗能力。义州之战中正蓝旗主力的投降,更是击破了满人满万无人敌的神话。抢劫南方的代价,已经让一些满人感觉承受不起。

现如今,还在坚持支持黄台吉要对南方用兵的,除了那些从深山老林中虏来生女真人和辽东汉官之外,其他人都希望能够维持现状。

不过大家心里也很清楚,生女真人之所以支持汗王南征,完全是因为他们没有赶上好时候。他们加入八旗的时间太迟,没能赶上前面几次对于辽东汉人的劫掠行动,因此没有什么家底,在沈阳的生活极为困顿。

毕竟在沈阳生活,可不是光有一身好本事就足够的,这里也没有什么野兽可以让他们去捕猎,他们只能依靠微薄的俸禄和汗王的赏赐过活,自然会支持出兵南下。

至于那些汉官们支持出兵南下和明国开战,倒不是完全为了劫掠,而是希望能够远离沈阳满人亲贵的盘剥,和担忧两国和解自己这些人被送还明国问罪。

不过随着明国在大清周边建立的基地,加入满清的生女真人已经越来越少,他们的意见自然也就并不如何重要了。至于那些汉官们的意见,汉人奴才们什么时候能够做满人老爷的主了。

事实上,满人亲贵对待四海贸易公司的普通职员,都要比对待自己的汉人同僚要客气的多。

因此如果不是这次金融危机使得满清中下层怨气满腹,黄台吉还真不能这么轻易的主导着朝中的政局。

但是如果黄台吉不能解决沈阳百姓面临的物资短缺问题,他现在近乎无限制的权力,终究还是要付出代价的。

中国古人早就指出来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西方人也说过:我能够忍受黑暗,只要我不曾见过光明。

努尔哈赤通过劫掠汉人的财富,为满人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从而赢得了八旗上下的支持。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即便黄台吉做的再好,没有四海贸易公司的物资输入,他也一样改变不了满清臣民的物资短缺问题。

如果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还要发动战争,满清中下阶层的离心离德,已经是不可避免了。因此多尔衮查封了库房之后,虽然扣押住了四海贸易公司的职员,也依然是对这些人保持着优待。

因为他很清楚,除非明国公开声明要断绝和大清的一切贸易联系,最终能够解决大清物资短缺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这些四海贸易公司的职员身上。两国交恶之后,满清的臣民虽然会慢慢接受现实,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现在会不愤恨自己。所以多尔衮尽量将自己置身事外,表明自己也是奉命办事,查封四海贸易公司并不是自己的意愿。

多尔衮的猜测果然没错,黄台吉的确解决不了物资短缺的问题。但是黄台吉也没有如同预料的一般,向四海贸易公司低头,协商物资输入问题。

黄台吉直接解决了给他制造麻烦的人,把莽古济格格一派的人马下狱,查抄家产以平抑物价。以如此暴烈的手段震慑了发国难财的宗室亲贵,算是度过了眼下的难关。

多尔衮正小心谨慎的关注着黄台吉的举动时,却看到豪格带着扮成仆役的李延庚来到自己府上,说是要让李延庚在他府上住上几日,这种诡异的场面,让他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如果不是深知豪格的为人,知道他想不出这么阴险的计划,他一度以为对方是想要借机陷害自己了。

如果不是他突然想起李延庚投靠明国之后似乎混的不错,有可能成为自己同明国朝廷之间的传话筒,多尔衮一度想要开口直接将两人赶出府去。

正如李延庚所猜测的,现在这个时节,多尔衮压根就不想立功,他躲黄台吉都来不及,生怕被这位兄长惦记上自己。不过李延庚倒是没想到,多尔衮留下他的目的,并不是怕他落在黄台吉手中,而是希望能够保留住一条同明国对话的渠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