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晨芳从东路打到巴达维亚城下之后,三日后齐祖光也带着明军从西路打到巴达维亚,和李晨芳在巴达维亚的城下汇合了。和东路军相比,西路军的损失就好看的多了。明军中不少台湾高山族人极善于攀爬峭壁,而明军所进攻的塔拉汉港背面正是被印度洋拍岸浪击打出来的海岸峭壁,被荷兰人视为塔拉汉港天然的城墙,因此没有多加防备。
齐祖光在塔拉汉港正面发起了数次佯攻,吸引了守军的注意力之后,便于某个晚上派出了50名高山族士兵从塔拉汉港背面的海岸峭壁攀爬了上去,这些高山族士兵便趁着夜色夺取了塔拉汉港西北方最为重要的两座炮台,为明军第二天凌晨夺取港口建立了奇勋。
巴达维亚一直把西面视为安全区,便是因为塔拉汉港外礁石密布,地理上易守难攻,因此他们在这条道路上也没修建什么堡垒。明军夺取了塔拉汉港之后,前往巴达维亚的道路上倒是比西路军顺利多了。
再加上西路军摧枯拉朽的进攻,使得荷兰人再无心守卫城外的据点,就将东路的守军也撤回了城内。因此当李晨芳麾下的日军士兵看到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失的明军时,不由大为震骇。以毛利胜家为首的日军军官再次将明军的战斗力估高了一个等级,这也使得刚刚经历了一场血战的大阪第二师团,在明军面前也依然不敢有所倨傲。
两军汇合之后,巴达维亚城外便出现了一只4000余人的大军,不过这只大军还是保持着从东西两面进攻巴达维亚的势态,南面依旧没有派驻什么兵力。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便是因为巴达维亚的地形就是南高而北低,南面的森林和山脉每年下雨的时间超过300天,为巴达维亚带来了13条纵贯城市的河流,而城市南边也是沼泽最多的地区。这种地形自然是无法派驻军队围攻的,因此东协军队只能从城市东西两边进攻。
不过这时候李晨芳率领的东协陆军也遇到了一个麻烦,巴达维亚的雨季到来了。虽然雨季使得本地的气温降低了,但是也更容易引起野外露宿的士兵染上疾病,且极大的影响了东协军队火器的发射。
虽然看起来进攻一方的军队更为不利,但是城内的荷兰人却已经彻底丧失了作战的勇气。日本军队在东路的进攻,不仅仅吓到了大阪幕府的新军,同样也吓到了城内的荷兰商人及士兵。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并不是没有经历过殖民地战争,也不是没有见过凶狠而野蛮的土人。但是公司的职员从来没有害怕过这样的战争,因为他们知道胜利必将属于自己,他们有大炮、火枪和船只,而土人有一把铁制的砍刀就已经很不错了。
可今日这场战争不同,巴达维亚已经被东协舰队封锁了海岸,而那些陆地上的东方军队同样使用的大炮和火枪。但是这些东方士兵似乎完全不理解什么是文明国家的交战,他们处于优势的时候不要俘虏,处于劣势的时候又拒绝投降。除非荷兰人在开战之前投降,否则就必须要战斗到一方彻底死亡为止,这种打法完全脱离了荷兰人的想象。
荷兰共和国不过是一个数百万人口的国家,要是每一次作战都要打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荷兰共和国早就不存在了。前总督彼得.昆这样好战的荷兰人,在共和国内部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普通商人的性格,占据上风时可以不依不饶,但是敌方势力强大的时候,他们就要考虑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了。
那怕城外的敌军因为雨季的到来而陷入了麻烦,但是看着那些敌军身上穿戴的橡胶雨披,和正在驱使土人伐木搭建的雨棚,城内的荷兰人也知道这不过仅仅是个小麻烦,不可能让敌军就此撤退的。
但是城内的荷兰士兵已经剩下不到1000人,虽然还有549名自愿者,兵力也比城外的士兵少了一倍多。更不必提,城内还有近4000华人居民,天知道一旦城外的敌军开始攻城时,他们会做什么。
因此当李晨芳再次派人送来最后通牒,要求荷兰人出城投降时,巴达维亚的议员和军官们终于忍不住要求总督安东尼·范·迪门慎重考虑中国人的条件了。
虽然安东尼·范·迪门已经将住处搬迁到了河口的城堡之内,但是城堡内那些士兵们看向他的目光丝毫没有尊重,这让他的后背时时开始发凉,完全感觉不到一丝安全感。
同样感到前途渺茫的威廉.基克也悄悄的跑来劝说他,希望安东尼·范·迪门接受中国人最后递过来的和平建议。
两眼都是血丝的安东尼·范·迪门,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双手抱头沮丧的说道:“现在投降和等他们攻进城堡有什么区别?公司的利益反正都会受到极大的损失,难道我的下场会更坏一些吗?我还不如保留着自己的名誉战斗到最后一刻,起码可以有尊严的死去。”
威廉.基克自然是不愿意安东尼·范·迪门选择这条大家同归于尽的道路的,他赶紧劝说道:“这当然不一样,总督阁下。如果我们现在和中国人谈判,起码还能保住巴达维亚,这样至少公司还能在东南亚有一个立足点。
但是我们如果继续坚持下去,恐怕连巴达维亚这座城市都要丢掉了。公司在东南亚数十年的开拓毁于一旦,就算我们战死在这里,公司的董事们也难保不会对我们在国内的家人下手,这难道也是总督阁下愿意看到的吗?”
安东尼·范·迪门沉默了许久,方才说道:“他们现在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真的会同意将巴达维亚保留给公司吗?”
看着总督的心意有所动摇,威廉.基克马上点着头说道:“就算他们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想要在雨季攻下巴达维亚,也是要付出不小的代价的。
再说了,东协各国想要的无非是香料群岛和佐渡岛的利益,巴达维亚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少利益,因此不可能冒着和公司全面开战的风险和我们交战到底。
哪怕公司失去了巴达维亚,但是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我们依然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可以切断中国同欧洲之间的贸易航路,我相信中国人应该会有所顾忌的。”
安东尼·范·迪门还在思考威廉.基克的分析时,对方又再次向他说道:“总督阁下,现在向中国人投降,您还可以利用评议会分担投降的责任。
一旦战争再次开启,那些议员就有可能联合城内的军队挟持您,以您的名义单独向东协投降,到时候您可就完全成为本次战争失败的替罪羔羊了。
我们应当利用这次谈判的机会,尽可能的争取到一个好的结果。然后将普特曼斯阁下交换回来,您身上的责任才会尽可能的被减少…”
安东尼·范·迪门很快便理解了威廉.基克的暗示,显然对方是要他借助这次谈判的机会把评议会的议员们一起拖下水,然后联合议员们将战败的责任推卸到普特曼斯身上去。他只是低头思索了一会,便知道这是他现在唯一的生路了。虽然这个计划很无耻,但是安东尼·范·迪门并愿意自己的人生终结在这一个。
他终于点了点头说道:“我会同评议会的议员们好好谈一谈,你叫上苏鸣岗从西门悄悄出去,先和中国人谈个框架出来。只要中国人愿意让我们保留巴达维亚城,公司和中国之间的商业贸易活动不受影响,那么我们愿意出城投降。否则的话,我宁可战死于此…”
崇祯九年七月,安葬熹宗皇帝的德陵终于全部完成。九月,崇祯携在京的宗室藩王、勋戚及熹宗皇帝时期的元老重臣,前往德陵拜祭。
虽说当初修建德陵时因为国库紧张,不得不分期拨款修建,但是随着之后内务府用度充足之后,崇祯便加大了对于德陵的拨款,甚至还数次修改了德陵的修建图纸,这使得德陵最终修建完成时,一共花去了480余万元,超出了预算近一倍。
德陵的花费如此之高昂,在崇祯眼中的确是奢侈了一些,但是他也用德陵的修建投入牢牢的压制住了那些宗室的不满,使得各地的宗室不能以淡薄亲情的罪名打击他的名声,也让皇嫂张氏始终站在了他一边。
对于懿安皇后张氏来说,熹宗皇帝的名誉现在就等同于她的名誉。虽然在崇祯登基时,她因为恼怒魏忠贤等人,一度想要替东林党人翻案,但是在崇祯让周后前去劝说下,终于慢慢打消了她这个念头。
过来几年之后,张氏终于醒悟了过来。替东林党人翻案,实际上就是在打熹宗皇帝的脸面,那些劝说她翻案的人其实并没有为她考虑。一旦熹宗皇帝任用阉党小人打压正人君子的名声传播了出去,百姓自然也就将他视为了昏君,对于她这个前皇后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
且兄长尸骨未寒,崇祯就要替东林党人翻案,这不仅说明熹宗皇帝识人不明,也间接说明了崇祯寡淡薄情的个性。而被崇祯亲自证明为正人君子的东林党人,也就占据道德上的高地,随时可以操纵舆论批评皇帝和朝廷的作为,从而影响百姓对于朝廷政策的观感。
也就是当初年少的崇祯主意坚定,为了保护兄长的名誉始终不同意给东林党翻案,只是赦免了那些被问罪的东林党人以作了事。这也使得东林党人始终不能翻身,最终被皇帝分化瓦解,算是将天启年间的党争给平息了下去。
哪怕某些东林党人及其弟子再不满,也无法对崇祯的这种行为作出批评。因为崇祯的做法正是儒家所推崇的亲亲相隐,也极为符合忠孝两字。自诩为正人君子的东林党人,自然不能要求崇祯违背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只能默默的咽下了这口气。
醒悟过来的张氏对于崇祯甚为感激,也觉得当初丈夫选择的继承人的确没有选错。张氏原本并不想干预国事,她觉得崇祯做的已经够好了。但是想到某件事不仅是国事,却也是家事,因此就不得不趁着这个机会,向着崇祯劝说一二了。
在皇帝陪着她进入享殿拜祭时,张氏便忍不住向崇祯说道:“陛下,臣妾有句话不知当不当说。”
虽然张氏比崇祯大不了几岁,但是崇祯对她却一直是执礼甚恭,因此他便目不斜视的回道:“嫂子有什么话直说无妨,朕洗耳恭听就是了。”
张氏撇了他一眼,便认真说道:“陛下如今已经有了三个皇子,这些藩王是不是也该打发回封地去了?福王世子如今在宗室中风评太好,久居京城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啊。”
朱由检下意识的停下了脚步,敢想向皇嫂问些什么,却又硬生生的忍耐住了。他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向前继续行去,身后的大队人马都没有注意到皇帝的这一动作。
走了几步之后,朱由检便语气轻松的回答道:“嫂子的话,朕记下了。”
张氏听后也就不再作声,稍稍落后于崇祯一个肩膀的位置,默默的跟着崇祯向着享殿走去。当她看着崇祯在祭祀官的唱礼声中,对着熹宗皇帝的神主牌行三叩九拜之礼时,心中也不由大为伤感。她知道熹宗皇帝在世间的痕迹,将会和她的容颜一样慢慢逝去,接下来大明将只会记得面前这位年轻皇帝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