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挽明

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515章 陕西夏收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在经过了崇祯的调解之下,张燮和海军学校的师生们终于勉强认可了,爱德蒙·唐泰斯对于自己海上出航训练方式和强度的解释。

不过,因为此次出航造成的人员损失,也迫使张燮提出了要编制海军训练条例的要求。

在张燮看来,爱德蒙·唐泰斯说的理由虽然有些道理,但是海军军官学校是不可能拿宝贵的学员,以这种方式进行残酷的淘汰的。

每个海军学员上船前所要学习的各种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时代欧洲那些船舱侍童的知识储备。他们所需要的,是按部就班的去熟悉海上的突发状况,而不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考虑到这次航行对于海军士官生士气的严重打击,“郑和号”上岸后,便有10余人提出了退学的申请,拒绝再上“郑和号”继续实习。

朱由检不得不作出了妥协,任命张燮成立海军研究室,对此前总参谋部拟定的海军条例进行修改完善。

主要是陆军和骑兵军官组成的总参谋部对于海战了解甚少,因此他们所编制的海军条例,大多是仿照陆军条例的抄袭,这也是另一个让张燮等海军军校师生的不满之处。

除此之外,崇祯命人安排了本次北上航行中丧生的海军士官生的追悼会,对亡者和伤残者进行了丰厚的抚恤,这才让“郑和号”初航伤亡人员一事平息了下来。

到了7月中,陕西、山西两地的夏收情况也基本传回了京城。去年在陕西试种的土豆、番薯、玉米,虽然经历了陕西大旱,但依然表现的比传统的谷子、小麦强。

因此今年正月未过,朝廷和农科院便从北直隶组织了大量的土豆、番薯、玉米种子,运往了陕西、山西地区,组织灾民进行自救。

其中又以土豆组织播种的面积为最,根据农科院的试验和对福建土豆种植地区老农的调查,土豆喜冷耐旱耐贫瘠,适宜在陕北、陕西、甘肃、宁夏的丘陵山地地区种植。

但是关中平原因为开发过度,加上多年水利不修,土地盐碱化和板结程度较高,反而不适合种植土豆。

虽然去年这三种作物在北直隶、山东地区都有试种,但是同样因为京畿附近的大旱,导致了只有山地地区种植的土豆收成还不错。

因此,除了留下了一部分种子外,运往陕北的土豆能够播种的面积,不过也就刚过10万亩。

2、3月下种,6月即可收获。这10万亩土豆,少的收获了200余斤,多的达到了400多斤。超过了平日种植谷子收成的50%,更是小麦的一倍以上。

10万亩地,收获了近3000万斤土豆,将近20万石杂粮,这极大的减缓了,榆林地区军民口粮的难题。

虽然连续两年大旱,陕西各地灾民遍起,但是榆林因为身处边墙,还能从边贸中赚取一些粮食。加上此地又是边镇,当地大部分都是军户,朝廷在此地蓄积的军粮,也多少流入到了本地市场上,凭借着这些有利条件,算是让榆林人挨过了连续两年的旱情。

当朝廷运送新作物到陕北,打算让挨过了去年旱灾的陕西灾民自救时,榆林地区因为逃荒的人较少,恢复生产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近10万亩土豆倒是有半数在榆林地区,这些收获顿时解决了榆林本地百姓的口粮问题,还能调拨一部分粮食给周边地区。

而陕西百姓在朝廷救济、迁移山西、河南、四川等地就食、招抚流民前往宁夏、河套地区开垦等政策后,本地人口几乎比往年减少了十分之二、三,这也极大的减轻了当地官府的赈济难度。

到了崇祯元年7月,陕西各地的秩序终于开始慢慢恢复了。去年夏、秋,离开县城,野外就是鬼蜮的状况,也得到了好转。

关中平原借助流民的劳力,一举维修了八条主要渠道,使得今年关中地区的主要耕作地区,并无出现缺水的状况。

而去年杨鹤力主招抚,不但安定了陕西地区的形势,最为重要的是,保住了关中平原地区的社会安定。

正因为有了这个社会安定的条件,关中平原去年冬季播种的冬小麦面积还要超过往年。

朝廷在陕西推广种植的海外新作物,的确给陕北地区的百姓带来了希望,也让陕西百姓接受了几种抗旱高产作物。

但是,今年关中平原的冬小麦获得了大熟,才是真正的挽救了陕西局势的恶化。

关中平原又称为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农业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自秦代开始,一直到唐,此地才因为开发过度,导致气候日趋干旱,天下的经济重心,才从关中向南迁移。

虽然崇祯二年关中平原的小麦丰收,暂时缓解了陕西百姓的口粮问题,但陕西地方士绅官员依然忧心忡忡。

毕竟,关中平原的百姓是安定下来了,但在甘肃、宁夏、陕北高原地区还有2、3百万百姓,依然需要朝廷的救济,这显然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

没有2、3年的风调雨顺,陕西是缓不过来的。而关中平原作为陕西地区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其承受的人口也已经达到土地的上限了。

去年这么多灾民涌入关中平原等待朝廷和地方救济,现在想要一口气把他们打发回家乡去,也是一个难题。

毕竟这些灾民逃离家乡时,大多数人已经把家乡的田地房产都典卖了,就算送他们回去,他们也无以为生了。

于是,这些数量高达数十万的失地灾民,现在也成了关中地区的一大隐患。

陕西的官绅一边向朝廷求援,一边绞尽脑汁的安排这些失地灾民干活,好让他们能够养活自己,而不是成为游手好闲的流民。

去年关中士绅提出的梳理水利渠道,并修建泾惠渠,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还为今年关中平原的夏收奠定了基础。因此,一些士绅向杨鹤提出,继续扩大泾惠渠的修筑规模,并另外修建几道水渠,扩大关中平原的水利灌溉区域。

虽然陕西官绅还在忧心忡忡,但是今年陕西夏收的状况送到京城之后,内阁诸臣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在黄立极、郭允厚看来,不管今年的秋收如何,最起码朝廷总算有时间把陕西的粮食问题挪到秋后去解决了。

而关中平原的丰收,也使得去年被招抚的陕西流民军,总算是可以安定下来,暂时不再会有反复了。

相较于陕西局势的缓和,山西的状况却有些严峻了起来。山西原本就不是一个产粮大省,去岁大量的灾民被引入山西南部就食之后,立刻引起了当地粮食的短缺。

不过从陕西参政转任山西巡抚的洪承畴,却的确是一位干练之才。这位年仅36岁的封疆大吏,很快便发现山西的粮食并不是真的短缺。

山西粮商除了在本地购粮之外,还在河南等地控制了大片的粮食出产。他们出售粮食的对象,一是山西长冶地区的煤铁矿业,以粮食交换这一地区的铁器。

此外便是绕过边关,向关外的蒙古人出售粮食、铁器,以换回马匹、牛羊和各种皮革。

面对朝廷去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山西的粮商并没有采取同河南士绅一样硬顶的方式,而是选择了软磨。

这些山西粮商基本上已经是脱离了土地生产的大粮商,他们贩卖的粮食,自家土地上生产的大约不会超过一半。在家乡和北上出关的路途中,更是建立了数量众多的转运粮仓。

因此当朝廷颁布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这些粮商立刻把从外地购入的粮食储存了起来,只是少量的出售了一些粮食,他们认为朝廷的粮食统购政策既然只实施一年,那么他们便储存上一年的粮食就是了。

这些粮商原本就有囤积居奇的习惯,因此他们并不在意一年的禁售期。反而觉得,可以趁机在黑市上抬高粮价。

虽然有些在大同、太原地区的粮仓被官府所控制住了,让他们损失了一部分存粮,但是在这些城市之外的小粮仓,官府却始终无法掌握。

意识到这个局面之后,洪承畴立刻向朝廷上书,建议朝廷对今年新粮放开管制,算是对去年承诺的兑现。

但是请朝廷下令,对陕西、山西、河南、北直隶、山东地区,二年以上的陈粮价格继续进行管制。

另外,他还建议对山西粮商的资格进行审查,颁发粮食行商执照。以每年出售的粮食数量作为定额,限定这些粮商的购粮数量。

一旦发现该粮商购进粮食的数目同出售数目相差过大,朝廷应当对其进行处罚或没收执照。若是有人无执照而贩粮,以违*处,没收其所购粮食之外,还应当责以重惩。

于此同时,洪承畴还毫不手软的砍了几名囤积居奇的粮商,没收了他们囤积的粮食。在这种武力震慑下,山西的粮食价格终于稍稍稳定了下来。

洪承畴的上书中,关于粮商执照部分,倒是同朝廷准备颁发的粮食行商制度相去不远。不过去年因为河南士绅对粮食政策的反抗,因此这一制度就暂缓了下来。

现在有这位山西巡抚的上书,崇祯和内阁商议之后,便把已经制定好的粮食管理制度,稍加修改后颁发了下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