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挽明

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371章 机器之美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崇祯准备离开皇家科学院时,天色尚早。于是他上马车之前,转头对着身后的内侍说道:“先不回宫,朕要去文思院转转…”

当他抵达文思院时,徐省声正好在院内办公。听到了崇祯到来的消息,他赶紧带着几位官吏出门迎接了。

经过一年多的视察,文思院早就对朱由检毫无秘密了,甚至有几幢宅院的改建,还是他帮助出的主意。

因此进入院内同徐省声交谈了几句,朱由检便主动向着钟表制作所的方向走去,口中对着身边的徐省声说道:“其他人该干嘛干嘛去,徐管事陪朕转转就可以了。朕听说又有一款新摆钟研制出来了,就想来看看,这每日的误差计算出来了么?”

徐省声一边挥手让身后的几名官吏去办自己的事,一边紧紧的跟着崇祯身后回道:“回陛下,这次的摆钟比之前的强一些,每日的误差只有1秒。”

朱由检听了倒是振奋了许多,他有些着急的追问道:“能不能长期保持?这样的钟一天能制作几台?”

“这次应该比以前的那些钟强,几位工匠和研究天文计时的院士研制出了新的部件,不过能不能长期保持,臣以为还有待验证。

不过这半个月来,这台新钟的误差增加远远小于其他几台旧式钟。至于制作量,这种新摆钟暂时还只有三、四位工匠才能制作,一个半月大约能制作出这么一台…”

当崇祯站在这台摆钟前,听着一位工匠给他讲解这台摆钟的结构和原理,边上还有一台半成品供他进行对照。

听了一刻钟之后,他才明白这些工匠发明的新部件原来是指摆轮游丝,而此前的擒纵机构也做了改进,变成了回退式的擒纵机构。钟摆、传动齿轮、擒纵机构、调速器,面前这个摆钟的结构已经具备了机械式钟表的所有结构。

只要继续研究下去,能够适用于海上航行的钟就会出现,而便于携带的怀表也有了指望。不过这个摆钟的零件也因此增加了近一倍,达到了100多个。由于钟表的零件精密度要求太高,只能由技艺高超的工匠一个个手工制作,所以徐省声才觉得大规模制作这种钟表是不太可行的事。

朱由检思考了一下便说道:“科学院的院士要研究天文星象,所以要求误差越小越好。但是钟表不仅仅是用来研究天文学的,它还可以作为民众日常作息规划时间安排。

内府名下的工坊,如果没有时间作为参照,怎么能够确定工人的上下班时间,和对生产效率进行控制?

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坊的时间控制来说,哪怕是时间误差在一分钟,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当然在这个误差上面进行不断的提高,那就更为完美了。

如果大明百姓人人都能掌握精确的时间,那么他们就能对日常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但是以往使用的日晷、漏壶和沙漏都有着各自的缺陷,显然不及钟表更有发展前途。因此大力发展钟表计时,必然是我大明未来计时的发展方向。

因此钟表不能成为一小部分人的玩物,而要真正成为我大明每个百姓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想要做到这点,工厂化生产钟表就不可避免。

朕觉得文思院应当把钟表工坊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研究钟表,提高钟表的精密度、小型化、和抵抗震动的能力。

而另一部分则是建立一个工厂式样的生产工坊,把钟表的零件分门别类之后,进行标准化生产。朕觉得,只要努力研究下去,这些零件最终都是能够用机器进行生产的,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够培育出大批的钟表制作工人么。”

徐省声虽然认为皇帝的建议很好,但是他还是认真的向崇祯询问道:“陛下现在的摆钟和从前的西洋自鸣钟结构大有不同,现在的摆钟光是制作成本就超过了30元一台,这已经同最好的西洋自鸣钟售价相当了。

我内府名下各工坊,一个普通工人的收入每月也就在4元五角到6元之间,可见这摆钟非是普通人能置办的起的。

而北方这些年连年灾害,即便是大户人家也要计算着过日子。能够出钱或者说愿意出钱购买这种摆钟的,大约也就是江南的富户豪族了。但是他们这些人固然有钱,喜爱西洋自鸣钟的却没有多少。

就算是西洋人从欧洲带来的自鸣钟,一年也就那么一两千台,在加上江南地方匠人的仿制品,我们这么大规模的生产摆钟,臣恐怕到时候会有大量的摆钟卖不出去,砸在自己手里啊。”

朱由检想了想便说道:“你说的倒也颇有道理,不过现在普通人家买不起摆钟,不代表今后也买不起。只要你们不断研究下去,摆钟的成本总是会降下来的,而工人的工资也终究会涨起来的。

不过现在么,钟表行业的确是要扶持一把。这样,你们设计一台外观简洁的摆钟出来,每台的售价定在45元。朕会让各铁路筹建公司、银行、海关还有南、北直隶各级官府,向你们购买这款摆钟,这样大约能够让你们放开生产一段时间了。

唔,朕先向你们*500台,以朕的名义赠送给顺义府名下各所学校、救济院,作为新年礼物…”

徐省声最为担心的市场问题被崇祯解决后,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反对的意思了。他之所以敢当面反对皇帝的主张,事实上也是明白了,崇祯用他主管文思院,不是因为他对皇帝唯唯诺诺,而是他能替皇帝做事。

在崇祯登基一年来的执政中,宫内能冒出头来的太监们,大多数都是了解了这位少年皇帝用人做事的方法。

服从听命固然必不可少,然而做事能力才是这位皇帝最为看重的地方。虽然看起来,崇祯并不如其兄祖这么有人情味,这是指他对待身边的贴身内侍而言。但是这位皇帝对待宫内的奴婢和内侍,却的确称得上仁慈两字。

起码这位少年皇帝在外朝遇到不高兴的事,不会回宫后迁怒于内侍。虽然大幅度的裁剪了宫内的人手,但是对于剩下的宫人,在生活上的待遇却有了极大的改善。

最为这些宫人所高兴的,便是崇祯废除了宫内一切残酷的肉刑,让都知监重新制定了一份宫人守则,使得这些宫人不用再因为自己也不知道的错误而受到惩罚了。

在任用各处管事太监上,崇祯也不再像之前的皇帝那样,让自己身边伺候的太监们掌握宫内所有的权力。而是让出了一部分无关紧要的部门,依旧交给天启时代留下来的管事太监们负责,另外便是从底层提拔了不少内侍,充实到了宫内各处。

吕琦、徐省声等人,便是以往宫内认为绝不可能上位的人选,因为他们没有在崇祯身边待过,甚至有些人在宫内生活十几年都没同崇祯照过面。但是通过考试和选拔培养,现在一个个都穿上了,让普通内臣遥不可及的服饰。

在被其他人羡慕之前,徐省声等人还是很清楚,他们现在的地位和风光是怎么来的。他们一边对着崇祯大起效忠之心,另一边则拼命的去了解崇祯的喜好,也维持自己得来不易的地位。

能够从宫内数万内侍中进入崇祯的视野,必然都是有着不错的才能。而这些内侍也很快就明白了,崇祯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徐省声就是这些内侍中的佼佼者,他一旦看穿了崇祯的心意,便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都知监、文思院的管理工作上去,而不是像有些人一样,整天想要出现在崇祯面前,借此赢得崇祯的欢心。

越来越受崇祯器重的徐省声,证明了他这一年来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虽然他很少出现在崇祯的面前,但是文思院每研发出一项新事物,崇祯就会记得他一分。甚至常常主动来文思院看望他,这种特殊的礼遇,也的确让不少人感到眼热。

在宫内浮沉了半辈子的徐省声,却没有因此昏头变得趾高气扬,而是变得越发谦虚谨慎起来了,他的做法也甚为崇祯所欣赏。

视察了钟表的制作之后,朱由检便随意的让徐省声带着自己逛了逛其他研究所。文思院最为根本的研究,还是在于机器的制作。

军器监用来加工*管的钻孔机,纺织厂的各种机器,钢铁厂用来拉拔铁丝和轧制板材的机器,还有各式的加工机床等等。

一年来经过三次修整扩展的文思院,已经基本把原先文思院留下的宅院都利用了起来,而就算这样也还不敷使用,现在正把南面的花园改建成新的厂房。

这些新的厂房将不再使用木结构,也不会有什么精美的歇山顶和大木立柱。

新厂房采用单跨或是双跨的内部空间,并准备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作为受力结构。这种新厂房,高45米,宽18米,长36米。

这种新厂房内部可容纳的空间,要远远超出四合院的内部空间。不仅可以容纳大量的工人进行作业,还能够减少火灾的隐患。

在巡视中,看着这一间间房间内放置的,时人眼中笨重而丑陋的金属机器。朱由检心中却觉得,这些人工制作的铁块,真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