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借题发挥,冲着陆澄源发了一通火之后,便趁着殿上众人还没反应过来,甩着袖子退了朝。
一脸怒容的他刚刚走进后殿,便平静了下来。随口对着身后的王承恩吩咐道:“去把黄先生请到上书房来,朕要同他谈谈。”
跟在崇祯身后心里有些不安的王承恩,赶紧没口的答道:“是,陛下。臣现在就去安排。”看着崇祯头也不回的继续向殿外走去,王承恩感觉心里终于松了口气。
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沁出来的汗珠,这才回头招来了身后的一名亲信太监,阴沉着脸询问道:“社会调查所和锦衣卫那里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袁尚书和那帮子官员今天在朝上的行动,他们连一点风声都没收到?
你现在就去,就说是杂家说的,这件事的原委,他们今天一定要查出个结论,给杂家一个交代,否则杂家就要同他们好好说道说道了。”
这位亲信太监恭敬的答应了一声,便悄悄的退去了。王承恩这才叫来了另一位小太监说道:“你去,安静的把黄先生请来这里…”
乾清宫上书房内,坐在崇祯对面的黄立极,安静的同皇帝对视着。沉默了一阵之后,朱由检便首先开口问道:“今天的事情,黄先生你怎么看?”
黄立极犹豫了下,才说道:“许显纯、杨所修两人这事做的差了,袁礼卿说的不错,他们这么搞,不等于在直接劫掠民财么?河南士绅有些怨气也是很正常的事,一旦今天的事传播开来,天下缙绅都会发声支持他的。
以臣观之,这事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好。如果陛下一心想要保住他们,不如便把两人抓回京城审查,拖到这件事的影响下去了,再给个不痛不痒的处分也就了结了。”
黄立极的提议,并没有让朱由检的情绪产生什么变化,他依然注视着首辅的眼睛问道:“那么已经征收上来的27万亩土地,还有30万石粮食该怎么办?”
黄立极低着头思索了好一阵,才谨慎的回道:“事情闹到了现在这个地步,这土地自然是要发放回去的。至于粮食么?”
他拖着长音,目光注意到皇帝的眉头开始紧紧皱起,赶紧改口回道:“既然这粮食已经运到了洛阳,再一家家退回去,也实在是劳民伤财。更何况如今陕西灾情严重,实在是迫切的需要粮食。臣以为,不如每家稍稍补助些粮款也就罢了。”
朱由检终于忍不住说道:“朝廷让许显纯、杨所修去河南,难道是去旅游的?他们难道不是下去调查乱民的幕后魁首去的么?现在遇到一点反对的声音,不是很正常的吗?”
黄立极平静的回道:“朝廷虽然是让两人下去调查河南士绅同乱民事件的联系的,但是现在地方士绅的反应实在是太过激烈,可见两人在办事过程中的确是有不当之处。”
朱由检突然笑了笑说道:“朕倒是曾经听说过这么一段话,有人曾经这么说过:一个人;如若不被敌人反对,那就不好了,那一定是同敌人同流合污了。如若被敌人反对,那就好了,那就证明我们同敌人划清界限了。如若敌人起劲地反对我们,把我们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那就更好了,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同敌人划清了界限,而且证明我们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了。
看了今天在朝堂上,那些官员对于许显纯、杨所修两人的弹劾,朕倒是觉得,他们两人在河南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黄先生,难道你不这么认为吗?”
黄立极历经宦海,对于某些事情自然是看的相当透彻,但是从崇祯口中听到这样的话,却实在是有些让他错愕。这不应该是一个成长于深宫内的少年能讲出来的话语。
事实上从崇祯登基以来的表现,朝中众人都有过怀疑,认为在皇帝身边一定有一位出谋划策的智囊,孙承宗、黄立极都曾经是被猜测的对象。
虽然黄立极否认了这种传言,当众宣扬陛下身边并没有这样一个人物,陛下的才智乃是出于天授。当然他在私下里曾经怀疑过,那个人是柳敬亭。只不过同柳接触过后,他便否定了这个猜测。
如今听到了崇祯再次说出和他年龄阅历都不相符的话语,黄立极终于确定崇祯身边也许真的有这么一个人。皇帝身边有个他所不知道的智囊,这对于他这个内阁首辅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对大明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黄立极不由小声试探道:“陛下这话是从哪里听来的?此人的言语直指人心,显然是颇负才能,若是可以,臣倒是不吝为朝廷举荐如此大才。”
朱由检呵呵笑了几声,便含糊的说道:“这是朕读书时,从前人笔记中看来的,朕也不知这位无名氏生于何时,黄先生还是不用费这个力气了。王承恩,你把陕西巡抚杨鹤的密折取来,给黄先生看看。”
黄立极顿时有些摸不着头脑起来了,这杨鹤上的密折,能同许显纯、杨所修两人在河南做的事有什么关联。
他接过王承恩递过来的折子,安静的翻看了起来。过了半天才抬起头来,有些半喜半忧的说道:“这杨鹤说,他已经同陕西境内大部分的饥民首领有所接触,陕西各部饥民军几乎都愿意接受招安,这确实是一件好事。
但是,就不知道这些陕西饥民,究竟是真的愿意招安,还是想要欺瞒朝廷,使的缓兵之计呢?臣以为,还是应当责令杨鹤好好甄别,不要养虎为患,纵虎出山。”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黄先生说的是老成谋国之言,朕也是如此认为的。不过这招抚陕西各地起乱的饥民,不过是安定地方的第一步。
如果朝廷不能安置好这些被招抚的饥民,那么这些饥民再次生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更何况那些乱民首领,也未必是心慕朝廷仁德,才愿意接受杨鹤的招抚。
更有可能的是,今年陕西大旱,灾情实在是过于严重,所以这些乱民首领也无法喂饱这些收拢的部下,不得不接受官府的招安,以待将来而已。
但是朝廷之前运入陕西的钱粮,也就勉强能够稳定住,现在陕西没有出乱民的地方。这困住甘陕边境、陕北高原地区的2、30万饥民军,想要在地方上安置下去,没有100万元,30万粮食,是肯定不够的。
且安置下去之后,你总要让人弄块土地养家糊口吧。就算是分给他们土地,想要收获也需要到明年夏天之后。在这之前,朝廷还是要负担他们的生活费用。这么算起来,没有250万元的救济款,60万石的救济粮食,这杨鹤的招抚不过是饮鸩止渴而已。”
黄立极只是想了片刻,就明白了崇祯的意图,他不由想要确认的说道:“陛下的意思是,想要拿从河南士绅那里征收来的土地和粮食,去救济陕西的灾民?”
朱由检没有掩饰的点了点头说道:“这些乱民虽然接受了朝廷的招抚,但是也不能任由它们继续聚集在一块地方,形成一个小团体。
特别是那些乱民的首领,他们既然已经出头造过了朝廷的反,身边又有这么一些一呼百应的手下,若是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天知道他会不会再来上一次。
所以这些乱民的首领,万不可再让他们继续同自己的亲信部下聚集在一块地方。否则,不管是他们煽动部下作乱,还是被部下裹挟造反,对于朝廷和陕西地方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也失去了朝廷招安他们的意义。
所以朕以为,一旦杨鹤能够招安陕西各部乱民,那么就应该把那些声望较高的乱民首领调往异地为官,让他们离开陕西。
这水浒里不是说过吗: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这些乱民没有了自己的首领,自然就不会把自己同安置地区的百姓隔离开来,能让他们尽快打散过去形成的小团体形式。而那些乱民首领没有了自己的部众,一旦出了什么事,朝廷只要派出几名巡警就能将他们拿下。
另外,招安归招安,但是招安不代表过去的事就一笔勾销了,对于一些严重侵犯了百姓利益的丑恶事件,我们还是要进行清算的。这是朝廷招安的原则,一定要事先说明,也要公开说明。
比如杀人丈夫,掠走妻子;杀人父母,掠走女儿;杀人取乐或是杀人食用的等等。只要有百姓反映,有证据可以证明,官府就要进行追究。”
对于崇祯前面说的话黄立极还是深以为然的,但是对于最后的要求,他还是有些担忧的劝说道:“陛下,这乱民举事之后,残害地方良善,他们干过的事,有些甚至要比这些更为严重。如果,朝廷要一一追究,他们又怎么肯接受招安呢?”
朱由检脸色不变的回道:“朝廷招安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维护地方的安宁,是让地方上的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是让被逼迫参与乱民军的良善百姓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朝廷招安,绝不是向那些穷凶极恶的大盗妥协,让他们逃脱法律的审判。也不是让地方官员为了过上安稳日子,就闭上眼睛让一些匪徒欺压地方良善而不受惩罚。
如果我们掌握不好这个原则,那么招安就不如剿灭为好。也许剿灭这些乱民的过程中,会伤害到一些无辜的百姓,但是起码没有参与乱民的陕西百姓能够好好活下去。
另外,一群不愿意接受这种最低程度处罚的乱民。说实话,这已经证明了,他们并不是真心诚意想要接受朝廷招安,不过是想要等待有利时机罢了。
还有,朝廷对于处置乱民军造成的案件。一是要从宽,没有原告不追究,没有证据不判案;第二便是,要依靠当地百姓办案,每一起案件都要公开、公正、公平的进行公审,不能关起门来断案。
朝廷的原则就是,首恶必究,胁从不问,受蒙蔽无罪,反戈一击有功。一定不能让百姓产生一种错觉,让他们以为朝廷无力、无能、无心为他们讨还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