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杨鹤是陕西巡抚,但是他所下达的命令却侵犯了陕西学政的权力,且让那些住在县城的监生、生员,跑到流民处处的野外去调查,这毫无疑问引发了不少陕西士绅的不满。
不过,对于那些本来学识有限的乡村老童生来说,这倒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他们虽然写作八股文的技艺有限,但是按照巡抚衙门下发的调查报告格式,去询问乡人填写几个数据的能力还是有的。
一些蹉跎了半辈子都没考上生员的老童生,莫口称赞着杨鹤颁发的这个新政。市井百姓发出的声音,倒是第一次压倒了官僚士绅的对于新巡抚的批评。
杨鹤还召集了西安城及各地较有名望的士绅名流,组建了一个救济会,讨论关于如何对陕西灾情进行消减的方案。
这些士绅都是陕西各地的名门望族,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大约占了全陕西土地的十分之一左右。
对他们来说,地方稳定是最为符合他们的利益的。因为地方发生民变,最先受到攻击的,一定是他们在县城之外的庄园。
就算一时侥幸跑出了人,但是家乡的土地基本上就等于被荒废了。因此在往年,他们也是最为积极帮助家乡左近的灾民,以求一个平安。
不过他们这种自发的行动,对付一时一地的小灾到还有效力,对上了这种波及整个陕西的大旱灾,他们那点救济灾民的粮食立刻就变成杯水车薪了。
因此对于朝廷派遣杨鹤担任陕西巡抚,对还没有完全爆发的旱情进行预先干涉,这些陕西士绅还是非常赞同的。
但是当这个救济会成立之后,这些士绅们却颇不认同朝廷救灾的两项政策。
一个就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禁止没有牌照的粮商在陕西收购粮食。所有在陕西出售粮食的粮商,都必须要预先申报存粮,按照官府指定的价格出售,不得擅自关门等等。
另一个则是,凡是朝廷减免了田赋的地区,各地主也不得征收今年的田租。另外在明年夏收之前,停止向农民催讨借款,而从本月到下年秋收之前,冻结借款的利息。
这两个政策让陕西士绅的利益受到了不小的损失,是以反对的声音非常大。
不过随着各地不断传来的灾情报告,及杨鹤下令把每次救济会开会内容都加以公开之后,敢在会上公开反对的声音倒是越来越少了。
而随着河南的粮食源源不绝的运入陕西,陕西的官绅们才发现,这次朝廷说要救灾,并不是在糊弄人。和他们相比,受到损失最大的,反而是不受灾的河南人,这倒是让一部分士绅改变了原本反对粮食统购统销的立场。
不过杨鹤不顾这些士绅反对,甚至包括陕西的几位宗室,坚决推行这些政策,导致了这位湖南官员成了不少陕西官绅的眼中钉。
特别是分封汉中的瑞王朱常浩,带头纠集了一帮陕西官绅,弹劾杨鹤辱慢宗室,掠夺民财,同锦衣卫勾结,陷害生员等罪名。
事实上,真实的原因是今年汉中风调雨顺,粮食收成很不错。这位好佛爱财的瑞王,正想借着陕西其他地区旱灾,准备大赚一笔,但是却被这个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打破了美梦。
过了7月中旬,陕西各地的旱情基本都回报了上来。由于各地的童生、生员的加入调查,使得巡抚衙门收到了远比各县县衙更为详尽的受灾情报。
陕西今年受灾的地区,北方高原地区最为严重,其次是西部甘肃山区,最后是关中平原。而汉中盆地、及秦巴山区,则并未受灾。
甘南地区完全是因为植被被破坏,加上原本自然条件较差,人口较少。所以虽然说是受灾,但是受影响的人口不多。
陕北高原区,则主要是因为天旱不雨,导致大片的田地绝收,这完全是天灾了。
至于关中平原,一方面是天旱不雨,导致渭水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关中平原的水利多年没有维系,不少水渠已经被淤塞住了。可谓,半是天灾半是**。
收集到了足够的受灾情报,杨鹤很快就拟定了一个救灾办法。各受灾地区,由地方县衙、士绅、童生、生员等人,按照乡、里、村的形式组织起来。
一、二级受灾最严重地区的百姓,乘着还没有绝粮的时候,
动员他们以整村的形式迁移到其他地区生活。所谓的其他地区,指的是新成立的三门峡县及四川重庆两地。
前者是河南入陕的水陆交换点,而后者则是皇帝派人巡查四川时,清理出来的当地豪族侵吞土司之乱中的遇害者的土地。
受灾不太严重的地区,则把青壮年劳动力编成军队的模式,一部分在家生产自救,并保卫家乡妇孺。另一部分则按照巡抚衙门的指示,调拨到各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省内是:陕北高原及甘南地区的打井作业、陕西各地的交通道路建设和水利建设。省外是:陕西-河南的道路修建、山西的铁路建设。
对于杨鹤提出的以工代赈方案,特别是维修关中平原上的各处水利设施,最为得到众人的支持。不少热心于水利的士绅,纷纷毛遂自荐,想要主持这些维修工作。
杨鹤对此只是笑了笑说道:“这次和本官一起入陕的,还有工部的两位水利工程师,和一只测量队伍。
本官对于水利事务并不怎么了解,因此各位可以把自己的方案交给他们进行审核,如果各位的方案可行,那么就会被邀请参与制定水利设计方案…”
杨鹤这位新任陕西巡抚的作为,让原本因为旱情严重而不断恶化的社会治安,终于开始稳定了下来。
一些原本打算出门逃荒的灾民,决定再等上一段时间,看看官府所谓的组织自救是个什么情况。而已经逃离家园的流民,开始听从地方官府的命令,在往巡抚指定的地区集结去了。
流民抱着被救济的希望,开始有序而固定的向几个地区集结。在这些地区,巡抚衙门派出的官吏,把流民按照府、县、乡、里的籍贯进行了编组和聚集。
如此一来,原本散乱而无序的流民队伍,变成了一个较为秩序的社会。原本在流民中和流民经过地区不断出现的恶性案件,开始大幅度的减少了。
乘着这个机会,在杨鹤的指示下,王国兴把军营中的士兵大部分调出了西安城,去维持西安附近几处流民点的治安工作,终于消除了士兵兵变的可能性。
当这些流民组织起来之后,不管是在人群防疫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上,都大大降低了地方官府的负担。
但是也有一些脑子比较灵活的官员士绅,对这些被组织起来的流民,感到忧心忡忡。
之前流民分散在整个关中平原时,虽然地方的治安会急剧下降,但是流民毕竟是流民,没有组织起来的数百上千流民,只要一小队官兵就能随意的驱赶。
但是当这些流民按照杨鹤的意见组织起来之后,不仅每一处流民安置营地的数量超过了数千,且他们也不再是一团散沙,在官府的帮助下都推举出了自己的领头人。
这样的形式,已经接近于军队了。也许比不上明军,但是对于一些只有捕快的小县城来说,这是无法抵御的一只大军。
他们现在能够听从官府的命令,完全是因为杨鹤还能从外地调来粮食,但如果粮食调不进陕西的话,这只官府自己组织起来的流民大军,就会爆发出比之前更大的破坏力。
在这种担忧之下,愿意配合巡抚衙门,早点把身边的流民大营拆除的士绅们,开始慢慢变多了。
当张献忠护送着信使踏入关中平原之后,顿时发觉路上的流民开始减少了。他们越是接近西安城,路上看到的景象反而变得更为平和了起来。
他下意识的觉得,这次的任务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陷阱,难道石范是在向他示好。
张献忠带着百思不得其解的念头进入了西安城,向镇守太监府交卸了任务。
一队人在镇守太监府内美美的吃上了一顿后,张献忠就准备带着自己的部属前往西安兵营报道,然后打算尽早返回榆林去。
不过他很快就被一名仆役叫住了,说是府内现在主事的锦衣百户请他一见。
原本已经放松下来的张献忠顿时警惕了起来,他少时也是读过几天书的,水浒传也还是翻过的,这林冲误闯白虎节堂的故事还是晓得的。
张献忠磨磨蹭蹭的跟着仆役进了内院,但是寸步不敢离开仆役的身后。他的警惕显然是多余的,在花厅内锦衣百户林远荣问了他一些过往经历之后,向他开口说道。
“庞公公的信里说,你和你的部属到了西安之后就服从于我的命令,你清楚吗?”
张献忠顿时有些吃惊,不过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像这样的人员调动,由不得他自己同不同意。原来石范让自己出差,是想把他踢出榆林卫啊。
张献忠脑子里还在思考的时候,口中却已经回道:“既然庞公公有令,那么全凭百户大人吩咐。”
林远荣对着他点了点头,庞公公居然不肯回来,不过这也等于消除西安兵变的功劳被自己一个人得了。
而庞公公派回来的一队人手,倒是弥补了锦衣卫人手不足的问题。
“既然你愿意替锦衣卫办事,那么你们这队人就不必再去军营报道了。我会告诉王总兵,今后你们就是我锦衣卫陕西分部的人了。
一会我会让人安排你们的住所,你还是他们的总旗,有没有问题?”
张献忠虽然授命带领这只队伍,但是他只是一个小旗而已,既然林远荣误会了,给他提拔了一级,他自然是乐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