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挽明

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164章 打击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黄立极以内阁的名义发布了,关于一揽子赈济陕西灾民政策的文告之后,以山西、河南籍贯为首的官员们,顿时联合起来对他及内阁成员进行了猛烈的批评和弹劾。

其他各省虽然不在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范围之内,但是出身于这些省份的官员,却也不介意在这个时刻推波助澜,替这些弹劾内阁成员的官员们,敲敲边鼓。

原本一力支持内阁政策的河北、福建系官员,看到这种局面之后,部分福建官员也不由偃旗息鼓,开始驻足观望起朝局来了。

面对雪片似飞来的弹劾奏章,及朝野舆论中日嚣尘上针对自己的言论,黄立极也有些承受不了了。他不得不按照过往朝中的潜规则,向崇祯提出主动辞职的要求。

正忙于同总参谋部拟定军队整编计划,及督促后勤部门、军器监安排各种军资供应安排的崇祯,不得不为此特别召开了一次人员扩大的国是会议。

这次会议除了以往的六部九卿之外,这几天一直上疏弹劾内阁的一干官员,今天也被召到了文华殿内。

以礼部给事中舒蓉、江西道御史张德恒为首的十七名官员,进入殿内时,正摩拳擦掌的准备大干一场。

自从大朝会减少到一月两次之后,他们这些低阶官员就已经很难见到皇帝的面了。

想要在大明朝升官,一是要积累资历,二是要博取声望,三则是要简在帝心。前两条也就算了,如果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又如何能在皇帝心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呢?

弹劾首辅这种事,不但能够让他们立刻震动天下,迅速博得一个不畏权势的直名,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快让自己的名字进入皇帝的视线。

虽然大家都知道,获取声望最快的方式,是直接上疏骂皇帝,博得一个正直敢言的谏臣名声。

但是直接骂皇帝毕竟还是有风险的,毕竟大明朝的皇帝并不都是心胸宽阔之人,也有器量狭小,喜欢直接报复的。

相比较而言,上疏弹劾某个权臣,倒也是一条终南捷径,且风险也小的多,毕竟皇帝都很乐意,有人敲打下某些他不得不依重,但又心存忌惮的权臣。

对于这种弹劾权臣的低阶官员,皇帝一般都会施加保护,最多也就是放到某个地方一段时间,风头过了再把他召回京城,并且升上几级。

舒蓉、张德恒两人正是看到内阁改革之后,首辅的权力大涨,隐隐有压过了皇权的意思。他们认为,皇帝也许需要有人敲打一下黄立极这个内阁首辅。

因此才借着内阁颁发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引起各地士绅反感的机会,纠集党羽向黄立极等几位阁老发难了。

朝堂上同这两人心思相通的官员并不少,不过有些人比他们更沉的住气,想要等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颁布后,地方上闹出点乱子,拿着真凭实据去弹劾内阁罢了。

舒蓉、张德恒等人这么迫不及待的跳出来,只不过说明了这几人还没有领悟混官场的诀窍而已。

当应该与会的官员都大致到场后,殿内角落上的一名太监敲了下自己面前的青铜小钟,一声轻响之后,在王承恩的引导下,崇祯从后殿走了出来。

崇祯刚坐下不久,张德恒就迫不及待的上前了一步,对着皇帝进谏道:“臣张德恒有本启奏…”

他刚刚起了一个头,朱由检就举手制止了他说道:“你们的弹劾奏章朕已经看过了,不必急着在朕面前重复一遍。在开会之前,朕只想先确认几件事,之后再来讨论你们弹劾的内容。”

皇帝突如其来的举动,不仅让想要在会议上直接面劾内阁首辅的官员们愣住了,就连准备去冠待劾的黄立极也停下了出列的脚步。

扫了一眼安静下来的群臣,朱由检才开口问出了第一个问题:“陕西受灾,朝廷要不要对受灾百姓赈济?”

殿内的一干官员们面面相窥,黄立极心念一动,心里似乎有了一些底气。

刘宗周马上毫不犹豫的出声说道:“陛下,朝廷赈济灾民,这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难道还有人要坐视灾民活生生的饿死不成,那真是不当人子了。”

大部分官员显然都没有这样的勇气,当着皇帝的面公开说出,朝廷不需要救济灾民这样政治不正确的话语。

在这个时刻,舒蓉的心思倒是非常的敏捷,立刻想到了皇帝询问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想要确定今天会议的基调。如果让皇帝把赈济陕西灾民的政策,同他们反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事联系起来,他们这些人今天可讨不了好处。

“陛下,臣等上疏并不是反对赈济陕西灾民,只是内阁制定的统购统销政策,完全是残民之举。朝廷要赈灾,应该想办法筹集银两,怎么能从掠夺民财上想办法呢?臣以为,陛下应当多拨一些内库银两才是…”

崇祯并没有阻止舒蓉的发言,他安静的听完了之后,便对着一边的黄立极问道:“黄先生,内阁制定的粮食统购政策,难道是不用给钱的吗?”

黄立极立刻接口说道:“绝无此事,粮食统购政策规定,以去年当地的平均粮食价格为标准价进行粮食征购,另外规定产粮户除了留下口粮之外,必须把一定数量的余粮出售给官府指定的粮商,禁止囤积居奇而已。”

朱由检又对着站在他下手的户部尚书郭允厚问道:“户部粮食局用于征购的资金现在有短缺?”

郭允厚对着崇祯行礼之后,平静的说道:“户部拨付给粮食局征购的资金并不短缺,臣暂时也没有受到资金短缺的报告。”

舒蓉几人的额头都微微有些冒汗,崇祯同两位内阁大臣的一问一答之间,已经完全否决了他们弹劾内阁首辅的主要内容。

张德恒还是有些不甘心的辩解道:“陛下,随行就市这本来就是正常的商业行为。现在内阁强迫三省百姓以固定的价格出售粮食,这岂不是强掠民财?日后史书应当如何记载陛下今日的举动呢?”

张瑞图正想站出来为皇帝辩解时,朱由检已经颇为不耐的讽刺道:“那么朕是做一个面对治下百姓饿死而束手无策的庸君好呢?还是做一个强掠民财的昏君好呢?”

崇祯的问题显然不是一个选择题,原本还想要说话的官员们,在崇祯确定了自己的倾向之后,顿时收声等待了下去,想要再观望观望。

朱由检停顿了一会,看着并没有人继续跳出来和自己唱反调,便继续说道:“我大明的税收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于农业,也就是说今天站在这里的各位,包括朕在内。

我们身上穿的,家里用的,大多来自于农民的贡献。如果把农民饿死了,各位有什么资格坐在这个朝堂上,继续心安理得的享用着大明百姓给养的俸禄呢?”

崇祯的质问,颇有东林党人问心不问事的道德质询方式,这和他之前一向就事论事的风格大不相同,也使得殿内的官员们颇为不适。

不过,正因为如此,张德恒几人也无法继续和皇帝抗辩下去,因为这只会给自己越描越黑而已。

朱由检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继续问道:“既然你们认为粮食统购政策不好,那么你们说说看,朝廷应当采用什么方式,才能赈济的了整个陕西的灾民?”

舒蓉、张德恒等人喃喃了许久,也没有想出一条可行的建议,毕竟想要筹集一笔能够赈济整个陕西的物资,不是采用强制手段以固定价格进行征购,便是提供一笔天文数字的金钱,以应付那些商人和士绅的胃口。

殿内的官员们都很清楚,以那些商人和士绅的贪婪,即便是朝廷拨付再多的金钱,也一样收购不到足够的物资。

赈济灾民和救活整个陕西的灾民,这完全是两码事。前者只需要拿出一笔钱粮来意思意思就可以了,而想要做到后者,那么现在内阁颁发的各项政策无疑已经是最出色的应对了。

即便是几位一向同内阁颇有冲突的官员,此刻也不敢贸然为舒蓉、张德恒等人说话。

朱由检等了半天,也就不再等待下去了,他火气颇大的问道:“六部九卿和内阁诸位先生一向事务繁忙,为了你们几人今天特意聚集在此,还不知道要耽误多少要事,你们心里究竟有没有对灾民的一丝怜悯之心?否则怎么会连一个主意都想不出来?”

舒蓉、张德恒几人既不能回答自己没有怜悯之心,也不能说他们有什么好主意,只好使出了沉默以对的招数。

“想来你们是山珍海味吃的太多,以至于无法感受到灾民的痛苦,所以连一个主意都想不出。刘先生,朕把这些人都交给你,让他们去西山官校,享受下灾民过的是什么日子。

朕听说陕西灾民没有食物的时候,便以山里的蓬草、观音土为食。朕不会那么残忍,每日替他们准备清水豆饭,等他们感同身受,会为灾民考虑之后,再让他们回来。”

皇帝的想法,让殿上的众人为之侧目,就连刘宗周也颇为不忍。

倪元璐不由上前说道:“陛下,陛下心系陕西灾民,的确是大有仁君之风。但是舒蓉等人不过是见识不明,所以弹劾的内容出现了偏差。

但是,根据祖宗法制,朝中官员弹劾当道执政的过失,乃是正理。陛下如此处置,是否有所不妥。若是传扬出去,今后执政出现了过失,还有谁敢上书向陛下申告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