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挽明

正文 第一卷 惨淡经营_第75章 魏良卿的出路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魏良卿刚刚鼓起的最后一点勇气,顿时被崇祯的训斥给吹散了。多日来惶恐不安的他,顿时情绪崩溃了,他涕泪俱下的趴在地上求饶道:“陛下饶命啊,草民知罪了,草民愿意削去爵位,重新回乡下种田去,求陛下开恩啊。”

王承恩面无表情的站在书桌边上,低头注视着地面,似乎对眼前的一切充耳不闻。

然而他心里却如明镜一般,知道魏良卿这是过关了。如果崇祯真要办魏良卿,就不会特意把魏良卿叫过来训斥一通。如此看来,魏忠贤未必就这么倒台了,陛下大约还是想要用魏忠贤的。

王承恩心里马上就起了打算,陛下再怎么用魏忠贤,也不会把他召回京城了。对于这种不会和自己争夺陛下欢心的过气大太监,他到是可以派人示好一二,毕竟魏忠贤权倾一时,手上总还是有些外朝关系的。

王承恩知道他是肯定要进司礼监的,但是从一开始就被打发到信王身边的他,对于外朝的文官是一无所知。而一个没有文官支持的司礼监太监,就跟盲人骑瞎马一样,什么时候掉进文官给他挖的坑,他都不知道。

虽然王承恩不喜欢揽权,但是他也没高尚到要把属于自己的权力让给别人。在权力上讲谦让,无疑就是在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

不管王承恩愿意不愿意,他都有必要建立一个沟通外朝的渠道,这样他将来进入司礼监之后,才不会两眼一抹黑,被外朝的文官们摆布。

崇祯刚刚登基的时候,王承恩认为魏忠贤必定是要倒台的,所以他也不愿意和魏忠贤的人有来往,生怕受到牵连。

而到了今天,崇祯的帝位已经稳定了下来,朝中新旧势力的交接,也开始慢慢露出了眉目。崇祯放逐了魏忠贤,把崔呈秀赶回了家,又同意召回了几名被魏忠贤赶出京城的东林党人,朝中的局势并没有出现什么激烈的变化。

这个时候不管是内朝的太监们,还是外朝的文官们,都一致认为崇祯是一个喜欢玩权力平衡的皇帝,他既没有偏向东林党人,也没有死死护着阉党。

这样一来,虽然期待新帝上位后,朝政会有大变化的东林党人,稍稍有些失落。但是大多数人都松了口气,起码天启5、6年间,那种残酷而激烈的党争是不太会出现了,有些人就不用喘喘不安的担心被清算了。

既然崇祯没有特殊的政治偏好,那么魏忠贤手中掌握的文官势力,就成了信王身边出身的各亲信太监的垂涎之物了。谁都知道,一旦谁接手了魏忠贤手中的势力,就标志着他成为了宫内第一太监了。

按照以往的宫中潜规则,这第一太监的名头,自然是崇祯身边形影不离的王承恩了。但是崇祯登基后,重新整理了都知监后,数月之内,都知监的势力已经在宫内迅速崛起了。

都知监掌印太监王德化,佥书张省声风头,已经隐隐压过了司礼监的各位太监了。虽然信王府出身的太监,只有王承恩现在跟在司礼监学习,算是半个司礼监的人,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崇祯为王承恩接管司礼监铺路。

但是以往统管内外朝,一家独大的司礼监,现在却遭到了都知监的挑战。司礼监虽然现在还能安排各衙门做事,但是各衙门官职的调配升降,却掌握在了都知监手中,更别提都知监还有一个审计司,用来考核各衙门办事的效果。

失去了人事权力和监管权力,司礼监的各位太监们立刻发现,这些以往对自己吩咐唯唯诺诺的各衙门太监们,现在动不动就拿条例和权责来说事。

王体乾曾经忿忿不平的向崇祯告了一状,结果崇祯只是召集了各衙门首领太监,让他们保持对司礼监的尊重之外,并没有改回任何东西,反倒是让都知监给司礼监每人发了一本,宫内各衙门办事指南及宫中人员行为守则。

如此一来,宫内众人顿时明白了,司礼监虽然名义上还是二十四衙门之首,但是宫内二十四衙门的管理权力,已经转移到了都知监手上了。

自此司礼监主外朝,都知监主内朝的格局渐渐成形了。都知监声名鹊起的同时,掌印太监王德化的声望也水涨船高了。这让还没有正式进入司礼监的王承恩有些不安了,如果不是崇祯把东厂交到了他手中,王承恩差点都以为自己要失宠了。

看着王德化在宫内洋洋得意的样子,王承恩不得不绞尽脑汁,也想要做点成绩出来了。想要让司礼监夺回都知监的权力,在王体乾试过之后,王承恩立刻知道是不可能了。

如此一来,他就只能在司礼监身上下功夫了。梳理了二十四衙门的权责之后,司礼监想要出成绩,就必须要看和外朝沟通的如何了。

对外朝毫无根基的王承恩来说,还有什么比接手魏忠贤手中的文官名单,更方便他做出成绩的呢。

朱由检看着匍匐在地上声泪俱下的魏良卿,终于放缓了些语气说道:“给朕打住,你堂堂一个肃宁侯,在朕面前哭天抢地的成何体统。爵位乃是国家名器,你以为是市井上贩卖的杂物吗?你想要就要,想不要就不要?”

魏良卿终于不敢再继续出声,只是一个劲的向着朱由检磕头,这上书房内的地砖乃是质量上佳的苏州制金砖。魏良卿这几下头磕的甚是用力,金砖都发出了清脆的钟鼓之声了。

朱由检皱了皱眉头,他始终还是不喜欢,这些人在自己面前卑下怯懦的样子。来到大明朝这么久,他也已经稍稍了解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作为一名皇帝的日常行程。

一般来说,能在他面前出现的,基本上都是有些身份地位的人物。那些真正的底层太监、宫女、工匠、士兵、农民,在他出现的地方之前,早就被打发干净了。

虽然文官们和他身边的亲信太监,冠冕堂皇的说法是,恐怕这些鄙贱之人冲撞了皇帝的龙气。其实真正的用意,一是为了减少安保的麻烦;二是为了避免皇帝接触底层的百姓,从而了解民间的情况,使得文官和太监们无法联手蒙蔽皇帝。

这种蒙蔽皇帝的原因又有着两种不同的考虑,一部分自认是正人君子的大臣,他们反对皇帝了解宫外的情况,是害怕皇帝了解了民间的情况之后,会生起游览大明锦绣山河的想法。自古以来,皇帝出巡都是一件耗资巨大的工程,也是非常扰民的行动。在这些文臣看来,想要出京巡游的皇帝,个个都是隋炀帝。

而另外一部分则是所谓的奸臣,隔绝内外交通,蒙蔽皇帝的耳目,为的就是要操纵皇权。

因此朝廷中不管是所谓的君子,还是权奸,他们唯一会达成共识的就是,皇帝就应该呆在皇城之内,不要出来扰民。

和真正的崇祯不同,从后世而来的苏长青在社会中摸爬滚打过很多年,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不管这些人在他面前装作多么的卑微和可怜,当离开他的视线之后,面对那些真正的底层民众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的多么傲慢和酷烈。

一言以蔽之,他们愿意匍匐在皇权下让自己卑微的犹如尘泥,那是因为他们能在其他人面前获得更多的补偿。这就是封建王朝,金字塔形的统治架构。

“够了,你再这么磕下去,你的头未必有事,但是朕的金砖要被你磕破了。朕不过是让你好好反思,你平日里做的事,对不对的起你现在拿的俸禄和奖赏。你有算过吗?你现在一年花费,需要当年多少个你缴纳的田税?”

魏良卿心慌意乱,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他可怜巴巴的抬头看着崇祯,就像是一条被主人抛弃的小狗一样。

看着额头沁出血珠,脸上涕泪混流的魏良卿,朱由检终于追问不下去了。他抓起了桌上的一条手巾递给了魏良卿,“把脸擦一擦,然后好好回话。”

“多谢陛下恩典,多谢…”感觉到崇祯语气上的变化后,魏良卿忙不迭的接过了毛巾,他口中不住的感谢着,生怕崇祯继续问责下去。

看着魏良卿擦干净了脸,情绪稍稍稳定之后。朱由检这才中指敲着椅子的扶手,沉吟了一会后说道:“当初你这肃宁侯来的也不正,朕已经从锦衣卫中查到了,所谓你单枪匹马在青楼内抓到辽东奸细的功劳,不过是场闹剧而已。你回去之后,自己上折再降一级吧。

不管怎么说你现在都已经是大明勋贵了,朕也不打算把大明的爵位当做儿戏,那么你好歹也得为大明立点真正的功劳,否则何以服众?”

魏良卿咬了咬牙,一脸豁出去的样子说道:“臣,微臣愿意去辽东前线充军,跟东虏作战,为陛下尽忠。”

朱由检闻言楞了下,倒是重新打量了下这位魏忠贤的侄子。看他脸上虽然有些恐惧,但是并不退缩的样子,看起来倒不像是口不择言的乱语。

“你想去前线?你有这心思倒也不算白吃了两年俸禄,不过朕不想落人口舌,打仗不适合你。以你的爵位,总不能让你当个大头兵。但是让你领兵,你觉得你成吗?”

本书来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