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 久战乱未靖
孔融是儒家先圣孔子的二十世孙,从小就有“孔融让梨”,“一门争义”1等高风亮节之事流传,堪称青州近年以来,除了大儒郑玄之外的头号名士。
由于家世显赫,名声响亮,孔融很早就被前司徒杨赐、大将军何进等朝中高官所征辟。就连董卓那厮,在入京执掌朝政之后,也对孔融颇为忌惮。
为了避免孔融老是在朝廷里发表一些对自己不太好听的话,董卓干脆的将孔融这个麻烦的家伙,任命到黄巾军势力强盛的北海国当国相。
对董卓来说,如果黄巾军能够将这个多嘴的家伙干掉,那是最好的。就算黄巾军一时间消灭不了孔融,至少也能让孔融好好的吃一番苦头。
孔融到北海国上任后不久,青州刺史焦和就病死了。没了主心骨的青州郡县大吏,仰慕孔融的名声,纷纷表示唯孔融马首是瞻。孔融此人也想要在天下动荡不安之时有所作为,好让先祖的威望在自己身上不坠。于是,孔融在北海积极的起兵讲武,想要亲自讨伐黄巾军。
可惜,孔融的嘴皮子和笔杆子虽然犀利,连董卓都有些吃不消,偏偏却对兵事一窍不通。青州黄巾大帅管亥都没有亲自出马,只是派出几名小帅,便将孔融的部曲击破,让孔融只得退守城池,不敢外出。
尽管孔融在黄巾军的手下吃了败仗,可是他毕竟为天下知名之士,手中又有为数不少的兵力和粮秣。所以,对于想要夺取青州的袁谭和田楷二人来说,他们都在努力争取孔融的协助。
按理来说,袁绍号称“天下楷模”,名望远远超过公孙瓒这个武夫。天下士人在选择投靠对象的时候,袁绍显然远比公孙瓒适合。不过。孔融也算是个明眼人,对袁绍这些年祸乱大汉的种种行径很不满意,却对袁术勤于王事。敢于主动进攻董卓和凉州叛军的行为颇为赞赏。
爱屋及乌之下,孔融的态度。就有点儿倾向于与袁术结成同盟的公孙瓒。只是,田楷这厮不过一介武夫,入不了孔融的眼。而孔融也没有和名满天下的袁绍翻脸的打算,于是暂时保持着在袁谭和田楷之间中立的姿态。
不过,中立不是可以一直保持的。进入安定元年【193年】的六月,当青州黄巾军为了抢掠足够的粮草,在大帅管亥的率领下。再一次对北海的城池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抵挡不住的孔融,只能向外求援。
孔融可以求援的对象有三个:袁谭、田楷,还有陶谦。这三位都在北海不远处屯兵。可以在短期内支援孔融。
但是,孔融考虑良久,最终所发出的救援请求,却是向着一个谁都没有预料到的人。
袁谭出身名门贵公子,风度不下于他父亲年轻时期。单论人才,是孔融最欣赏的。不过袁绍不久前被并州黄巾余孽张狂偷袭,不但丢了半个冀州,还损失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和重要谋臣沮授。在这等困难时机,袁谭都被迫带着部下精兵五千人。押送一批粮草,从兖州取道,返回冀州支援父亲袁绍。孔融想要向他求援,明显不太可能有结果。
至于徐州牧陶谦,刚刚才被兖州刺史曹操狠狠的攻打了一阵。青州兵的身影,都还没有在徐州境内消失。经历过这等惨重损失之后,本来就显得兵力不强的陶谦,还会为平定青州北海黄巾军,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吗?
倒是田楷这厮,虽然兵力不算充足,可是因为公孙瓒的大军被幽州牧刘虞召回,目前正好空闲,没有什么军事压力。
只是,田楷区区一介武夫,孔融对此人的武夫习性很不感冒。而且,田楷此人自称青州刺史,若是孔融向他求援,就必须承认这个武夫是自己的上司。这对于一直坚持大汉旗帜不倒的孔融来说,可是一件违反了他做人原则的大事。
对于自己的原则,孔融向来认为,应当被置于个人的性命生死之上。
而众所周知的是,孔融绝非贪生怕死之辈。
就在三个人选都在孔融的考量下,被一一否决以后,苦恼的孔融便问计于身边的主薄王修。王修不愧是北海知名的才智之士,听完孔融的分析,只是略微想了想,便为孔融提出了一个最适合的求援人选。
王修提出来的求援对象,也是公孙瓒的手下。但是,这位人选是汉室宗亲,与孔融坚持竖立大汉旗帜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他就是不久前被任命为平原相的涿郡人刘备。
要知道刘备此时声名不显,还只是公孙瓒部下的一名普通悍将。这么一个籍籍无名之辈,为何偏偏会被王修推荐给孔融呢?
自公孙瓒今年二月在饶阳大战中惨败而归之后,幽州牧刘虞就以公孙瓒“妄动兵戈,败绩丧师”的罪名,夺去公孙瓒的奋武将军头衔,贬为校尉。同时,刘虞还以州郡府库空虚为理由,断绝了对公孙瓒大军的粮草供应,要求公孙瓒解散部队,让大军各自返回原地就食。
如此一来,曾经纵横河北,压迫得袁绍喘不过气来的一代名将公孙瓒,不得不乖乖的解散了依然高达两万余人的大军,将士卒分别遣回到幽州各地郡国,身边只留下白马义从千余人,以缓解他当前的经济危机。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不得不带着部曲亲兵两千余人,南下青州就食。作为公孙瓒的亲信,公孙瓒对刘备不薄,特地安了一个平原相的位置给刘备,以酬谢刘备之前的战功。
这个消息,孔融当然早就听说过。只不过孔融向来眼孔大,当年就算是对上一代士人楷模李膺,当年只有十岁的孔融,也敢大喇喇的说是故人来访。区区一个武人刘备,还放不到孔融的眼中。
但是,在主薄王修的提醒下,孔融突然发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刘备,不就是当下最好的求援对象吗?
论战力,刘备所部能够在公孙瓒部下经常担任先锋一职,其悍勇可见一斑。而与黄巾军作战,更是刘备的长项。据说刘备之所以能够出仕,便是在中平元年的时候,于讨伐黄巾军的过程里立下不小的战功。
论身份,刘备虽然籍籍无名,毕竟姓刘,是汉室宗亲。孔融只要忽略刘备是公孙瓒部将的背景,向汉室宗亲求援,谁也不能说他就此选边站队了。这对孔融今后的骑墙立场,并无多少损害。
论威胁,正因为刘备籍籍无名,势力不显,如果刘备成功赶走了黄巾军,孔融也不用担心这位能够鸠占鹊巢。可要是将求援对象换成袁谭或者田楷,孔融可不敢保证,其后的北海军中,还有没有自己说话的份。
至于刘备会不会来北海这个问题?
孔融很是自信。刘备若是以后还想向上升一升,就需要积累在士人之间的声望。以孔融在当今士人中的声望和地位,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让刘备为士人所瞩目。有着这种可以出名的诱惑,孔融并不担心刘备会不来。
那么,刘备到底会不会去救援孔融呢?
答案是肯定的。
平原国地处青州、冀州、兖州三州交界处,这些年里被黄巾军反复经过,还有公孙瓒与袁绍的拉锯战斗,已经残破不堪。
刘备虽然顶着一个平原相的帽子,可是实际上能够控制住的地方,也就是平原东北部的西平昌城周围,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地盘。其余三分之二,都落在了袁谭的控制之下。
这么一小块地方,人烟稀少,钱粮紧张,就连养活刘备手下的两千部曲也是颇为勉强。而且,袁谭的存在,给了刘备很大的压力。
别看袁谭现在不得不在张狂的压力下回援冀州,可等到冀州的局势一旦稳定下来,回过头来,袁谭就能够发动大军,轻松将刘备给赶走。
而刘备由于自己的靠山公孙瓒,如今正被顶头上司幽州牧刘虞打压,可谓是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得到外来支援的可能。
所以,当孔融派出的求援使者到达西平昌城的时候,刘备早就在考虑是不是干脆撤离平原这块死地,去投奔哪一个目前需要用人的诸侯呢。一听到孔融向自己求援的消息,刘备大喜过望,居然说了一句:
“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
从这句无心之语中,就可以看出刘备当时的心态如何。接下来,刘备很爽快的放弃了平原国的这块小地盘,全军倾巢出动,出发前往救援孔融。
孔融手中不缺兵,不缺粮,只缺有能力的大将。刘备一到,便将北海的郡兵士气鼓舞起来。接下来,北海郡兵在刘备的指挥和带领下,与管亥大军大战数场。
有张飞这个“万人敌”在,管亥当然不是对手。将领不如人,兵员也不如人,补给更是不如人,经过一个月的苦战,管亥部由于伤亡惨重,外加军粮耗尽,数万人在某一夜间突然一哄而散,就此解去了北海之危。
ps:
ps:1一门争义,指党锢时,张俭投奔孔融的兄长孔褒,结果孔褒不在家,但孔融却主动的帮助张俭逃脱。后来这件事情被告发,两兄弟被抓到牢中拷问。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