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政治的时候,我放得更开了。由于当时因为签证和其他出国手续,已经有两个月没有碰政治书了,当初背得滚瓜烂熟的时事分析已经陌生,我就干脆凭着自己对概念的了解侃侃而谈,洋洋洒洒地写着我对改革的看法,写我对经济趋向的预见,将我作为一个学政治的学生对时事真实的感觉,诚实地记录下来。忽然发现,经过了那么多天的耳濡目染,政治和哲学的那种思考方式,已经如此深刻地渗入了我的血液,不用死记硬背,不用抓耳挠腮,一看见题目,我自然地就知道这道题的题点是什么,考的是什么,应该如何分层作答,甚至可以预见阅卷老师面对我的卷子的时候,在寻找什么,会在什么地方颔首微笑,然后慷慨地打分。一切的一切,在我平静的逻辑思维中竟然变得如此透明。
在参加英语考试的时候,一看见卷子,我对母校的愧疚就一点点地爬上心头。我知道,学校对我最大的期望,就是拿下英语九百分的全省状元。可是,看见卷子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只能让老师们失望了。我的英语,从来都不是以应试的模式来学的。多少次,在英语课上我把英文小说和报纸悄悄地塞在空白乏味的卷子下。我的英语水平和我的英语成绩并不成绝对的正比。我知道如果我将所有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放在应试上,这个状元手到擒来。可是,我知道,这个状元的代价是我可能永远不会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我的思想,永远对着外国人手足无措。中国人吃了多少年哑巴英语的亏,都是因为对语法和措辞细节的规章制度过分注意,忘记了学习语言最本质的目的就是用这种语言来交流。语法选择题,我几乎全是凭语感来做。而我当时毕竟从没有在说英语的国家长时间地生活过,所以我的语感仍然有时背叛我。当我看见这么一张对语法细细考查的卷子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我不会是广东省的第一名,我甚至不会是江门一中的第一名,但对此,我除了对老师们有些愧疚之外,无怨无悔。我选择了自己的方式来学习英语,而一直到今天,我都为这个选择感到如此庆幸。
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政治。不知不觉中,我平静地走过了我的高考。我实在找不出另外一种更好的方式来结束我的高中生活。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了我的成绩,803分。再过了一个星期,我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