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索罗斯管理日志

乔治·索罗斯管理日志

第26章 六月寻找市场明牌 3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事有“本末”、“轻重”、“缓急”,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次矛盾,然后从重要的方面下手,但也不可忽视潜在的影响因素。6月11日存在缺陷的自由市场尽管市场原教旨主义源于错误的前提,但是它却符合金融资本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促使资本自由流动,也为单个州政府的征税和监管带来困难。金融交易的放松管制以及对创新采取的宽松环境提高了金融企业的赢利能力。无论在美国还是英国,金融业创造的利润都达到了所有行业利润总和的三分之一。

由于市场原教旨主义基于错误的假设,因此20世纪80年代将其作为经济政策指导原则的做法必将带来恶果。实际上,从那时起,我们已经经历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但是这些恶果对处在全球金融系统最边缘的国家造成了重创。因为整个金融系统由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享有否决权的美国控制。

一旦金融危机对美国的繁荣产生威胁,政府就会出面干预,制定政策,解救受困的金融机构,在经济活动放缓的时候出台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因此,阶段性的危机实际上成为成功的测试因素,鼓励了更大规模的信贷扩张,以及“金融市场应独立运行”的错误认识。当然,是金融监管机构的干预,而不是金融市场本身修正错误的能力使得这些测试获得成功。但是投资者和政府倾向于自我蒙蔽。与处于金融系统边缘的国家相比,美国的相对安全性和稳定性促使它极力吸引全球其他国家的存款,使得经常账目保持赤字。2006年第一季度,美国经常账目赤字达到了占国民生产总值7%的顶峰。

最终,美联储和其他监管机构倾向于市场原教旨主义,放弃了监管的责任。他们更应该了解,正是他们的决策才能使美国经济保持平稳。格林斯潘尤其相信,宽松的金融创新环境将带来巨大的利益;而相对于创造的生产力,拯救偶然发生的金融灾难只需付出很小的代价。当超级泡沫依然存在的时候,他坚持自由主义政策进行的成本收益分析并未完全错误。直到现在,他才被迫承认他的论断存在缺陷。

——摘自2008年11月21日索罗斯在北京“中金论坛”上的演讲发言

背景分析

在世界实体经济日益“空心化”,金融产品虚拟化的流动性泛滥时代,渴求超额收益的华尔街金融家们拼命寻找政策的漏洞,大量复杂的不受监管的金融衍生品就被创造了出来。认识到市场缺陷并敢于说话的人并非没有,早在2000年,一位美联储的委员就警告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以及监管当局:快速增长的居民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存在巨大的潜在危机,最终将危及人们的美国梦想。遗憾的是,他的警告并没有得到美国主要货币和监管当局高层的重视。

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一代美国金融家们过度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相信任何从事放贷的金融机构都有能力控制他们的风险。“只有在市场自我纠正机制威胁了太多无辜的旁观者的那些危机时期里,监管才是必要的”。这种“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的典型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想和主张,确实隐含着索罗斯所指的极端市场原旨主义。

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2008年10月23日美国众议院召集的听证会上,执掌美联储达18年之久的格林斯潘坦承,他针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想法和做法存在缺陷。行动指南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人不能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错误的前提必定导致错误的结果。但重要的是,坦承错误并主动纠正错误。6月12日正反馈和负反馈反射理论中的反馈分两类:正反馈和负反馈。在负反馈的情况下,人们对现实的认识更接近现实本身。在极端情况下,两者之间产生某种联系,经济学家称为“均衡”。但在正反馈的情况下,两者实际上离均衡越来越远。

金融市场能产生以上这两种情况。认为市场是趋向均衡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远离均衡的发展趋势和趋向均衡发展趋势同样可能发生。因此市场并不是经济环境的被动反映,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互动。

市场本身不一定稳定,只有靠实行一系列政策才能达到均衡。这种政策不一定出自政府,但其目标应当是维持市场稳定。因此监管者和金融机构对市场如何演进影响重大。他们本身对市场理解远非完美,而政府的行动和市场的反应之间同样存在互动。比如,金融崩溃来自于市场的失败,也可以说来自监管的失败。

——摘自2010年5月7日索罗斯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谈话

背景分析

在经历了房地产市场的多年追涨后,美国房市终于崩溃。而华尔街的金融创新在房价一路追高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认准了房价高涨趋势的金融机构以及房利美、房地美等企业向缺乏还款能力的购房者贷款,促使购房需求进一步增长,从而进一步推高房价。这就是一种正反馈机制,繁荣导致更加繁荣,直至某一天资金链断供而崩溃。

作为反身性理论的创立者,索罗斯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技术各系统中存在的种种正反馈机制,以及如何反映到金融市场上。由于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和不完全的,这种片面和不完全产生的错误预期又将逐渐被累加,直到最后产生市场崩溃。索罗斯对该理论的运用显然已是炉火纯青。在历次战役中,索罗斯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广为散布对其有利的信息和论点,为其发动的行情推波助澜。行动指南

善听“好话”之外,还要善待“坏话”。如果管理者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建议与意见,就会给公司带来无穷的商机和收益。6月15日洞察身边的“先机”我从德国联邦银行总裁史勒辛格那里得到暗示,他在一个重要的集会上发表演说时指出:如果投资人认为欧洲货币单位(ECU)是由一揽子固定货币组成的,那么投资人就想错了。他特别提到,意大利里拉不是非常健全的货币。我在他演讲之后问他,是否喜欢欧洲货币单位变成一种货币?他说他喜欢这种概念,但不喜欢这种货币的名称。如果这种货币叫马克,他一定会喜欢。

我心领神会,他的话鼓励我们放空意大利里拉,而且事实上,意大利里拉在很短时间内,就被迫退出了欧洲汇率机制。这点很明显地指出英镑也岌岌可危,而我们在放空里拉所得到的利润,使我们有充足的本钱在英镑上冒险。我已经不记得事件的正确顺序,幸运的是,我记忆力很差,这点使我偏向处理未来而不是过去。我记得先是丹麦公民投票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接着是在法国公民投票之前的周末,欧洲国家举行极为紧张的谈判。随着英镑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情况变得越发紧张,英国政府为了保护英镑,把利率提高2%,这时终于来到。这是绝望的举动,告诉我们英国的立场无法维持,因此鼓励我们比以前更大胆地继续放空英镑。结局就是这样:利率在中午提高,到傍晚,英镑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摘自索罗斯和摩根士丹利销售专家拜伦·韦恩的访谈

背景分析

1992年9月,索罗斯对英镑的狙击已成国际金融投机领域的传奇。当时德国联邦银行总裁史勒辛格的讲话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大概意思是: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消除欧洲汇率机制的不稳定。索罗斯由此判断德国可能采取放弃维护英镑的立场。其实,早在1990年英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ERM)时,索罗斯就在等待英镑的“决堤”。而史勒辛格的讲话让索罗斯相信欧洲汇率体制的分裂已迫在眉睫,一旦该体制发生危机,欧洲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将重新大幅度调整。

在他看来,当时英国的经济并不强劲,而欧洲汇率机制要求成员国的货币必须盯住德国马克,英国将为此犯的错误付出代价。果然,最后的结果证明索罗斯是对的,英镑真的崩溃了。9月16日,尽管英国一天内两次宣布提高利率,将利率从10%提高到12%,然后再提高到15%,但这种史无前例的做法,并没有实现英国政府所期望的效果:英镑将稳如磐石。到了傍晚,英镑放弃了最后的“挣扎”,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在英镑危机中,索罗斯赚了近10亿美元,被称为“击败英格兰银行的人”而声名远播。行动指南

“一叶落知天下秋”,投资者要重视小细节,养成良好的洞察力。优秀的成功者,往往是在一些细节小事上面,洞察到别人未曾留意的事情。6月16日“资本自由流动”的陷阱国际资本的流动是非常自由的,单一国家无法加以控制,无法采取加税、限制等措施防止资本外流。从这个角度来讲,世界财富分配原本也就不平衡。“9·11”事件后,美国资本出现外流,是可以预料的。因此,特别需要建立国际间协调机制,对流动加以控制。

至于哪些国家会因此受益,很难说,因为新兴市场太多。

对于进出口贸易,因为美国本身处于经济停滞状态,所以贸易必然受到很大影响。美国应该调整贸易结构,比如加大对友好国家的贸易程度。

——摘自2001年9月14日索罗斯在上海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孙哲教授的对话

背景分析

冷战结束之后,全球涌进“经济自由化”的开放浪潮。实现经济全球化需要两大支柱:全球性的贸易自由化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在伦敦做金融交易员时,就对资金的全球流动颇感不安的索罗斯看到了外国资金大举涌入的危害性,但往往这些国家还在“利用外资,发展自己”的美梦里睡大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