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集团致力于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并愿继续在香港和内地拓展业务。
——怡和集团主席亨利·凯瑟克
在香港回归中国之前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前期,港人常常用“九七大限”来形容即将到来的回归。回归后的香港会走向何方?中国内地何时才能真正实现蜕变?当空气中不时弥漫着悲观和焦虑的情绪之时,在英国最后撤离香港前夕,怡和作出了震撼香港社会的撤退部署。
然而,经历了大风大浪的香港,在黑云压城之后重现艳阳天:在改革开放中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内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和发展最快的主要经济体。曾经雄踞香港且与中国内地有着历史渊源的怡和,当然不会轻易退出经营了一百多年的香港根据地、放弃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机会。
01
回归:怡和的最终选择1997年5月7日,新华社播发了一篇题为“*会见英国客人”的消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会见的这位英国客人,正是怡和集团主席亨利·凯瑟克。从这篇香港回归前夕播发的简短消息中,透露出怡和与中国政府在某些方面已经达成一致——至少在表面上已经在弥补裂痕。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国务院副总理*今天上午在中南海会见了英国怡和控股有限公司主席亨利·凯瑟克。
*说,怡和集团与中国有着长期交往的历史,希望该集团在香港及中国内地的业务取得更大进展。
谈及香港问题,*说,中国对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决心是坚定的,对香港的平稳过渡和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充满信心,相信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完全有能力把香港管理好。他说,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对香港的经济也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凯瑟克说,怡和集团致力于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并愿继续在香港和内地拓展业务。他认为,香港一定会实现平稳过渡。事后看来,过渡期间怡和的动作和反应有些过头,对香港造成的震荡过大,对中国造成的困扰过多。香港回归中国,对怡和来说,其实不只是严峻挑战,也充满着发展机遇。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国际资本进军中国内地市场的桥头堡,经过20年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内地正在成为全球财富的重要生长区,曾经雄踞香港、与中国内地有着长期历史渊源的怡和,又怎会轻易退出经营了一百多年的香港根据地,放弃如此之大的中国市场机会?无怪乎日本经济史家滨下武志在香港回归前夕认为:“怡和的历史和经营战略,很多都带有以商业为首的中国经济的特征……怡和今后的方向是:活动领域分为香港、中国内地、外国三大领域,但主力集中于中国。”滨下武志著,马宋芝译:香港大视野——亚洲网络中心,商务印书馆,香港,1997,92页。
在过渡时期,怡和旗下公司纷纷迁册和向海外投资,似乎是在逃离香港乃至中国。但是,回归香港和中国内地业务,将会是怡和毋庸置疑的最终选择——如果真正“在商言商”的话。
“九七”回归前夕,成立多年以来从未推出过电视广告的怡和太平洋集团,在“九七”关键时刻推出了“根在香港,心在香港”为主题的电视广告。公司相关人士解释,此时推出是消弭外界对怡和存有的误解。“怡和是英资公司,外界以为我们会逐渐撤离香港,减少在香港的生意。所以我们制作此广告,一方面对大众重申我们不会撤离香港,另一方面加强同事继续为公司服务的信心,外界的误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事的信心。”
“九七”回归前夕,怡和在中国内地从北到大连、南到海口的约30个城市发展了极为广泛的业务。
事实上,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怡和就已着手部署重返中国的策略性行动。无论其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还是准备从香港股市全线撤离的过渡时期,怡和都没有放弃在中国内地的开拓和发展。
1980年,怡和参与投资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和第一家工业合资企业——中国迅达电梯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怡和集团旗下的怡和汽车先后与德国奔驰及中方成立南星汽车公司及三联汽车技术服务公司,经营奔驰轿车在中国南方9省的代理销售及维修业务;1992年4月,在怡和广州办事处成立10周年之际,怡和举办了“怡和在广东”大型展览会。怡和常务董事李舒、怡和中国主席鲍磊、怡和太平洋常务董事黎定基(AnthonyNightingale)、牛奶国际常务董事白豪远等高层齐聚广州,共商怡和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大计……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之时,怡和在中国内地的投资项目已超过60个,投资地域遍布各大城市。怡和声称其策略是要在中国这个亚太区高速增长的市场重建其庞大的商业势力。
1997年香港实现历史性转变之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中英之间的紧张关系转趋缓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外来的经验和助力,在香港有着深厚根基、与中国有着一百多年历史渊源和商业联系,积攒了无数经验和教训的怡和,开始了新的部署。1980年4月,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后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及当时的批文
怡和没有停止它的脚步。我们仅从2006年怡和集团主席亨利·凯瑟克及集团新任总裁黎定基在重庆、广州、上海和北京等地的行踪,以及与当地官员会见,便可见怡和在中国内地发展之一斑:
2006年2月15日,怡和集团主席亨利·凯瑟克抵达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考察在那里投资的房地产项目。亨利透露,2006年将首期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海南投资兴建文华东方酒店,“重庆一旦达到这个消费水平,怡和集团将率先考虑在重庆修建”。
2月16日,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汤炳权会见并宴请亨利·凯瑟克一行。亨利表示,怡和将继续加大在广东的投资。他透露,怡和旗下的怡和保险顾问集团将于当年进驻广州,2007年后在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相关业务。怡和还计划与太古集团合作在广州天河投资修建一座五星级酒店。
5月16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陈文辉会见怡和集团总裁黎定基。
5月17日,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会见黎定基。黎定基并与上海市黄浦区官员商谈南京路外滩段相关地块开发项目的最新情况。
10月17日,北京市市长*会见亨利·凯瑟克一行。*说,怡和集团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水平。怡和集团来京进行项目投资,对北京的建设有着示范与启发作用。
在内地如此,在香港亦然。
2006年10月10日晚,斥资10亿港元重新装修一新的文华东方酒店举行重开晚宴,亨利·凯瑟克到场,并邀请了包括设计中银香港大厦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等500人盛装出席。
12月11日晚,怡和拥有一半股份的美心集团举办开业50周年金禧纪庆酒会,邀请到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主礼。作为香港最大及最多元化的餐饮集团,美心的业务不仅扎根香港,更扩展至中国内地、日本、菲律宾等地。
我们从怡和集团主席亨利·凯瑟克匆忙的脚步和参与的一系列活动中,可以看出怡和是何等的灵活,身段又是多么的柔软。
怡和集团旗下的怡和太平洋、怡和汽车、置地、文华东方、牛奶国际、合发集团及怡和保险顾问等,业务涉及建筑、金融、酒店、保险、汽车贸易、零售等,并且置地依然是中环的大地主;然而,人们同时注意到,自从撤离香港股市后,怡和表现低调。
在以往港英殖民地时代,怡和在香港市场呼风唤雨,乐于当商界的“大哥大”。现如今,怡和在香港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已经云淡风轻。
02
高管本地化:置地任命首位华人总裁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英资财团在香港长期享有的政治特权注定会进一步丧失,在香港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亦无疑会迅速减弱。面对这种重大转变,英资财团加紧部署应变策略,开始集团高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本地化进程,重新培植“九七”后香港新政治环境中的代表人物。
人们看到,太古集团很早便已经在着手部署高管本地化策略。不跟随怡和撤离香港从而赢得中国政府好感的太古系,其旗舰公司——国泰航空以华人陈南禄为行政总裁。大步实行国际化战略的汇丰集团亦同样积极部署本地化策略,提升郑海泉便透露出这种部署的安排。无论从政治角度考虑还是出于实际商业需要,“九七”后香港英资财团高层管理人员的本地化,不仅有助其培养新环境下的新面孔,而且有利于它们在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投资及业务拓展。
在高管本地化方面,怡和集团虽然行动迟缓,也终于步太古和汇丰后尘。2006年10月3日,置地公司宣布,现任公司行政总裁苏兆明(NicholasRobertSallnow睸mith)将在2007年3月31日退任,由时任怡和(中国)有限公司主席彭耀佳接任。2007年3月底,新加坡人郭伯钧作为第一位亚洲人出任牛奶国际行政总裁,接替退休的方励田(RonFloto),是另一个高管本地化的案例。
时年46岁的彭耀佳,1984年加入怡和,1991年出任必胜客餐厅香港及华南地区行政总裁,1995年任怡和太平洋集团董事,2003年任仁孚行执行主席,主管怡和汽车集团的业务。就任置地行政总裁后,彭耀佳将继续其在怡和(中国)的职务。
一直对香港回归中国怀抱戒心的怡和集团,如今起用华人掌管在中环心脏地带拥有多座核心商厦的置地行政总裁之重任,加大拓展香港及内地市场力度。世易时移,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
事实上,1998年加入置地的苏兆明,2000年晋升为行政总裁。在出任置地行政总裁近7年的时间里,苏兆明积极进取。在他领导下的置地,不但重返香港房地产市场,斥巨资翻新包括遮打大厦在内的多幢中环物业,而且进军北京、重庆、澳门房地产市场,业务由收缩变为扩张。
03
拓展中国内地市场在商言商,单纯作为一个企业而言,怡和在中国商界依然是一个强大的存在。怡和集团有一些过硬的品牌及服务在中国内地受到重视,近年来其在中国内地的业务日渐扩大。我们仅看香港置地、牛奶国际、文华东方等三家公司的表现即可略见一斑。
置地
置地在中国内地的开拓,与之有着合作的两个知名房地产商——万通集团总裁冯仑和龙湖地产总经理吴亚军的感触,显示了置地在业务方面的独到之处。
2001年10月,置地公司与北京万通集团联合开发的“新城国际”项目正式启动。“新城国际”位于北京CBD核心区,是CBD区域内的大型高级纯居住社区。
在北京举行的一个房地产论坛上,当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让冯仑介绍万通与置地合作的相关情况,冯仑说:跟置地谈,主要是价值观和做事方法、文化上比较认同。合作以后,置地带给我们的,主要不是资本上的简单增加,而是带来很多细节上的帮助。他们对我们的理财方面、项目管理方面,给予了巨大帮助。比如说物业怎么保值、增值,原来我们的想法非常简单,出租就行了,而他们有一整套的技术来保证你的物业怎么增值。比如他们作了一个判断,在最贵的地方,做质量最好的房子,租给最有钱的人,用这种方式来赢得市场上的最高端客户。
3年后的2004年10月,定位房地产高端市场的置地与重庆的知名地产商——龙湖地产在香港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决定投资40亿元,在重庆北部新区开发一个商业和住宅综合的国际化标准小区——占地1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的“大竹林”项目。
在媒体追问龙湖联姻置地真相的访谈中,一向低调的龙湖地产总经理吴亚军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2009年11月19日,龙湖地产在香港上市,吴亚军一时成为中国内地女首富(《福布斯》2009年中国富豪榜)。问:龙湖与置地的合作,首要目的是不是为了融资?或是为上市作准备?
吴:不是……与置地合作,首要目的是学习。学习置地一百多年的风险管理,学习置地一百多年的职业操守,学习置地一百多年的稳健和自律。本来,与国际平台接轨是我规划中两三年后的事,因为置地的主动接触提前促成了这段姻缘。
问:“大竹林”项目,如果龙湖单独开发应该会有更高利润,为什么通过损失项目利润的方式来换取学习机会?
吴:这不是损失,是学费。与置地合作,对龙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置地是一个高水平的老师和监督者,我们可以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学习在国际规范下做事,学会把企业做到更透明,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体系。龙湖的理想是做百年老店,与置地合作,长远的利益超过眼前的利益。如果不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行贴身合作,我们也无法学到一个屹立一百多年的国际化房企方方面面精微的东西。王石对联姻的评价是:要珍惜。
问:投入、权利与利益的对半分配导致以前一个脑袋想事情、一个脑袋决定事情变成了两个,这会不会带来效率低下?
吴:置地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都是我敬重的……我们做事往往摸着石头过河,而置地已经过完河了。他们一百多年修炼的专业素养,可以让事情的准确率更高。冯仑告诉我,他们合作中有争执,但团队获益极大。
问:接触一年了,谈谈对置地团队的印象?
吴:做事稳健、严谨,甚至显得保守。牛奶国际
牛奶国际集团作为亚洲著名的零售集团,业务遍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等地。业务范围横跨超市、健美产品零售店、便利店、家居用品店及食肆,拥有7睧leven在香港、中国华南地区和新加坡等地的经营权,分店众多。
就在置地与重庆龙湖地产在香港正式签订合作协议的前10天,2004年10月9日,首家通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以独资身份进入广东省的香港零售企业——牛奶国际旗下的万宁正式登陆广东,其位于广州的首家内地分店正式开业。
牛奶国际母公司怡和集团常务董事韦德乐在当天举行的开幕礼上表示,CEPA的签订为怡和的中国发展计划带来方便,亦将加快发展步伐。而万宁成为首家通过CEPA以独资身份进入广东省的零售连锁店,标志着怡和集团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内地政策不断改善和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怡和集团拓展内地市场的速度加快。万宁已在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设有多家分店;美心西饼店也已落户华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