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书包里的玫瑰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

第4章 温暖不等于爱情9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第四章 温暖不等于爱情(9)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 搜狐读书 挖掘更好看的 搜狐

◎我们有自己的想法

访谈者:但是你们这个年龄,毕竟太小,如果不小心,就会怀孕,对吗?

小语:怀孕?打掉呀。

访谈者:那伤害不是很大吗?

小语:现在很多人都不想要孩子,很多人都想,最好不能生了才好呢,我生他干吗呀?实在不行,我还可以领养一个孩子。

访谈者: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小语:其实,这也仅仅是我在这个年龄的想法,这和我的性格,我所看到的、接受的事物有关。小时候,我以为到18岁,我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真正的18岁来临时,我没想到我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也就是说,我现在所说的一切,只是我现在的想法,它的保质期只有一两年,我不能说五六年之后,我真正工作了以后,我经受了很多的波折,那时我的感受是什么。

访谈者:不管怎样,你认为中学时代的性行为没有给你的人生带来坏处?

小语:对,这件事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副作用,也没什么压力,我身边的人也都觉得很正常。我有时也会听到一些说法:人家老外还不喜欢处女呢,觉得你没有这种生活,还看不起你。我觉得这是彼此的,有的人,认为女孩应该这样,也有人认为应该那样。总之,人们的观念已经有很大的变化。

既然我已经走了这一步,那就接着走下去吧。可能我看得也比较开,做了的事情,就不要后悔,毕竟已经做了。我可能不了解它在我生理上产生的影响,至少到目前为止,我生理上没什么变化,而且,我会尽量不让自己怀孕。可是有时候,我觉得怀孕也没什么,至少我又有了新的体验,胃痛也好,腿麻也好,我都不会把它想象成一件坏事情,你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去欣赏这种痛苦。人生应该什么都尝尝,你只有苦过才会知道甜。

访谈者:你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吗?

小语:应该了解吧,血液,**行为,同性行为也会。我们那边同性恋特别多,我本来还想找一个同性恋呢,后来因为同学反对的太多,我也觉得跟那个女孩做一般的好朋友比较好,就没有正式说明。我觉得那个女孩的性格很酷。

访谈者:你是想和她建立同性恋的关系,还是只把她当作好朋友?

小语:是那个女孩子喜欢我,想这样,但是我的朋友都希望我有一个正常的男朋友。而且我也考虑无法和她发生性关系。但是有这样的朋友,感觉不一样。虽然她的性格像男孩子,但她毕竟是女孩子,所以她会对你有另一种关心,和男孩子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真正分手,也会和一般人分手不一样,伤害会比较大。

访谈者:你觉得什么方式可以预防艾滋病?

小语:戴避孕套。假如你不出去和别人乱搞,应该没事,不过我觉得和一个男孩在一起,如果很长时间他没有事情,肯定他是正常的。

访谈者:你对艾滋病是什么态度?

小语:我觉得它还是和我的生活有一段距离,我不会那么轻易就染上的。它又不会通过空气传播,又不怕蚊虫叮咬,那我觉得就没什么了,只是要注意性行为。就说血液,我从小到大,还没输过血呢,如果要输血,也会去大医院。

访谈手记

采访结束以后,我们又回到了冰天雪地的大街上。正好门口有回家的车,我送他们上了公共汽车,并且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因为他们马上就要回到自己上学的国家去。

第二次见面的场地又选择了一个热闹的麦当劳,我请他们两个看我写好的文字。看了一会,她抬头说了一句话:我没想到会是这种理性的对话,显得有点儿冷冰冰的。我说:是呀,我不是只为了记下一个浪漫的故事,而是要把一些问题谈清楚,这里没有传奇,让你失望了。她说:还好吧,没那么失望。

修改,再修改,终于在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完成了这次采访的修改。我们说好以后用电邮互相联系。在暮色苍茫中告别,她祝愿我以后的采访一切顺利。

相关链接

11岁女孩写下万言“情书”

“小学生为何无权恋爱?况且我已经为他付出了很多,对于我来说,心理上很沉重,是这种付出的失败?我觉得自己心里(心理)围墙再不修补的话,100%明天见到我的地方便是棺材里、骨灰盒里。”以上这段话出自广州一名年仅11岁的小学五年级女生之手。记者问她为什么要把内心的秘密用文字表达出来,她说:“所思所想同朋友讲不了那么多,写日记就像和朋友聊天。内心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宣泄。而当时确实认为某男生非常优秀、英俊,总有一种冲动在内心深处乱窜,一直极其难耐,就像是受煎熬。所写的内容全部是真实的,只不过有些言词比较夸张罢了。”当记者问她现在是否还有这样的冲动时,她说这种想法已经不强烈了,而且她现在上毕业班,学习任务较重,一切以学习为重。据了解,她从四年级开始爱上了写作课,从五年级起,她开始记下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随着她的日记越写越长,本来很私密的东西在她的两个好朋友之间成了“课外读物”。还被加上了大量眉批和注脚。而她的父母对自己女儿的思想全然不知。她在笔记中这样写道:“成人世界里,有种种宣泄方式,比如去酒吧、蹦迪、游玩,甚至找个异性朋友谈恋爱,我为什么不能如此?”

针对此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孙教授认为,她的行为仅仅是青春期的一种朦胧意识而已。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孩子会出现对异性不确定的爱慕、好感之类的感觉,一些家长也许会大惊小怪,实际上说明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如果能把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到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问题可能会很好地解决。相反,如果家长兴师问罪,可能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反而对其心理健康不利。

(摘自《牵手青春期》第156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