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

金身不破

第261章 无名宰相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朱桢接到让他回京的消息时,那可真是欣喜若狂。

朱梓被封为朝鲜王的事情,众兄弟哪个不羡慕的眼珠子发红?

在大明内部当藩王,权力大小且不去说,那可是被文武群臣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前两三代君主有感情羁绊在,还不会拿他们如何。

后世君主呢?

血缘关系淡了,他们这些藩王就是仇寇。

看看西汉就知道了。

在大明本土之外当王,那才是真正的王。

他本以为自己没这样的机会了,没想到馅饼突然就落到了自己头上。

有多开心可想而知。

若不是还保留着几分理智,他恨不得立即就快马加鞭返回应天。

但就在这个考验一个人性格和能力的时候,朱桢经受住了诱惑。

他没有立即回京,而是先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疏,表达了对恩赐的感激之情。

然后分析了云南当前的局势。

最后表示,战事处在关键节点,临阵换将乃是大忌,他会等到战事告一段落再返回。

之后他就再次投入作战之中。

而他被正式册封诸侯王的消息,自然也是瞒不住人的,很快大家就都知道了,纷纷向他道喜。

以前因为他藩王身份,始终和他保持距离的文武官员,也一改常态主动亲近。

甚至不少人表示,要把家中的子弟送到楚王麾下做事,希望您不要拒绝云云。

朱桢对谁都保持着礼节,但什么都没答应。

他很清楚,这时候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

老老实实把这一仗打好,然后回京才是最佳选择。

而因为他被封诸侯王,楚王卫队也士气高涨,作战更加勇猛。

两个月后活捉判将阿鲁秃,为此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之后他就再也不做丝毫停留,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回应天。

对于楚王的回归,应天的权贵官僚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很多人出城迎接。

没来的也随后送上了一份贺礼。

这种待遇,是当藩王的时候所享受不到的。

让朱桢对诸侯王的身份更加期待。

吕宋贫瘠蛮荒咋了,那也是实打实的诸侯王。

在那里老子一个人说了算,老子就是天。

再也不在大明受这个鸟气了。

朱桢回京的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去拜见自家皇帝老子。

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表现相当满意,尤其是最后时刻的稳重,更是让他无比欣慰。

狠狠的勉励了一番。

然后叮嘱他,好好配合朝廷经略南洋。

至于朝廷要如何做,又需要他怎么配合,则一句都没有说。

朱桢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之后他没有去探望自己的母亲,而是先去拜见了太子朱标。

朱标对这个弟弟自然也是一番宽慰。

等朱桢询问朝廷的南洋战略的时候,他才开口将新宗藩体系讲了一遍。

“楚国是大明在南洋分封的第一个同姓诸侯国,是大明南洋战略成败的关键。”

“希望你能配合朝廷,完成这个计划。”

但他只说了朝廷的计划,却并未说该如何配合。

朱桢很是疑惑,啥情况?是你们没考虑清楚,还是让我自己看着来?

等他去参拜了自己的母亲,才从胡充妃那里得到答案。

“这事儿别说太子,就算陛下知道的都不一定很清楚,你应该去问陈伴读。”

朱桢疑惑的道:“陈伴读?陈景恪?”

他自然知道陈伴读是谁,只是无法理解,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何要去问一个伴读?

陈景恪的事迹他自然也知道,比一般人还要清楚。

可在背后出谋划策,和一手操办,是完全不一样的。

皇帝和太子就这么放心,将新宗藩体系和南洋交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

胡充妃说道:“除了他还能有谁。”

朱桢惊讶的问道:“陛下和殿下就如此放心?”

胡充妃压低声音说道:“你以为呢,最近几年大明的变革,全是出自他之手。”

“最近两年陛下和殿下几乎事事询问他的意见……现在他就是大明的无名宰相。”

“你最好和他保持良好关系,以后做事会方便许多。”

朱桢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不是不能接受,仔细想想又觉得理所应当。

作为大明亲王,他了解的消息比外臣更多。

陈景恪都做了什么,他是很清楚的。

换成自己手下有个这样的人,自己肯定也会重用。

至于年龄……在能力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但又一个问题来了,该如何去见陈景恪。

私下拜访?别开玩笑了。

从地位上来说,陈景恪只是一个太孙伴读,他是正儿八经的诸侯王。

从亲戚关系上来说,陈景恪也是他妹夫。

不论从哪里看,他去拜访陈景恪都不合适。

让陈景恪来见自己?

算了,还是别给自己找刺激了。

这时,还是胡充妃替儿子解决了难题。

“你找个他和太孙在一起的时间去拜访太孙,不就可以了吗。”

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好找了,陈景恪和朱雄英俩人和连体婴儿一样,只要上班基本都在一起。

所以第二天上午,朱桢就见到了陈景恪。

朱雄英对这位六叔还是挺尊重的,见面也是一番称赞,并表示楚国的建设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朱桢趁机就说出了自己的问题,要如何配合朝廷。

都没用陈景恪回答,朱雄英自己就给出了答案: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六叔要肩负起这个责任,将大明的标准推广到整个南洋。”

朱桢颔首表示明白,这玩意儿的用意太简单了,他自然知道。

“还有别的吗?”

朱雄英说道:“有,配合淡马锡的工作,同时监督淡马锡的一举一动,定期向朝廷汇报。”

陈景恪强调道:“一举一动,事无巨细,全部都要汇报。”

监视淡马锡,是朱元璋的意思,也是陈景恪自己的想法。

新宗藩体系和帝国计划,对大明对这个时代,都是前所未有之事。

谁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更是无法预料。

陈景恪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为了防止淡马锡出乱子,就必须要对它施加监管。

锦衣卫、监察使,是明面上的监察机构。

但这远远不够,这两个群体很可能会和淡马锡势力勾结,从而欺上瞒下。

而且在那种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淡马锡的势力真出问题了。

就凭锦衣卫和监察使那几个人,也很难有太大作为。

朱桢不一样,楚国就在南洋本地,靠近淡马锡。

他手中有还有军队,可以直接出兵。

关键是,他是大明的亲王,和大明利益一致,不怕他反叛。

可以说,他才是确保淡马锡不会失控的最后一个环节。

朱桢也不傻,马上就知道,淡马锡是朝廷经略南洋的核心。

为何监督他懂,就是怕那里天高皇帝远出了乱子。

朝廷还是更相信他这位亲王的,所以才让他监视。

但这个配合说的就太笼统了。

朝廷要在淡马锡做什么,他要如何配合?配合到什么程度?

还好,陈景恪接着就介绍了详细的情况,最后总结道:

“淡马锡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扼守麻六甲海峡;其二在南洋推广、管理宝钞。”

“搞商业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广宝钞……”

朱桢疑惑的问出了一个很多人问过的问题:“可以直接下令各藩属国使用宝钞,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

朱雄英反问道:“如何让宝钞流入藩属国?大明直接赏赐?还是强行用宝钞购买藩属国的货物?”

朱桢下意识的想说,强买咋了,藩属国还能反悔咋地?

话到嘴边才反应过来,自己就是被强买的那一个,顿时就将话又给咽了回去。

“太孙英明,我大明乃宗主之国,自当为天下表率,岂可强买强卖掠夺藩属国货物。”

朱雄英差点笑出声,这脸变的是真快啊。

“所以,通过正常的贸易,将宝钞流入藩属国,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大明会从藩属国购买一些货物,也会向他们出售货物。”

“如此,既能实现物资交换,补充各自所需,又能让宝钞流通起来。”

“淡马锡就是大明打造的商业之城,旨在推动、管理藩属国之间的正常贸易,从而实现宝钞的流通。”

朱桢由衷的道:“太孙英明,我一定会配合淡马锡的工作,同时监视好他们。”

接着陈景恪给他讲了一些淡马锡的规章制度,让他心中有个谱。

听完之后朱桢再次感到震惊。

本来他以为商业之城只是个比喻,没想到竟然真的要围绕商业来打造。

所以得规章制度,都只有一个目的,打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秩序。

这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以至于产生了质疑:

“这……将商贾之道的地位提到如此之高,太过惊世骇俗了。”

陈景恪严肃的道:“大明面临的也同样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要敢于跳出前人的窠臼,走出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

“否则,我大明要如何统治这广阔的疆域。”

朱桢说道:“新宗藩体系就挺好的啊,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呢?”

陈景恪说道:“然后呢,重蹈商周覆辙?”

朱桢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用单纯的宗藩关系来约束,恐怕早晚会演变成商周那种情况。

诸侯王做大,最终取代宗主国。

如果他还是一名普通的藩王,肯定会说:能有七八百年国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可现在他是一名诸侯王,再说这话就不合适了。

但他脸上依然写满了不理解。

用商贾之道,就能维系好宗藩关系了?

重视商贾,乃取祸之道啊。

陈景恪也知道他的想法,但真的无法给他解释其中的缘由。

总不能将帝国计划告诉他吧?

况且,以他接受的教育,也无法理解帝国计划。

就算理解了,也同样无法接受用商业为纽带来实现这个计划。

正如老朱也同样无法理解,但朱标和朱雄英能理解,他还是同意了。

无法解释的情况,干脆就不解释,陈景恪用了最简单的办法来回答他:

“所以才需要你这位大明的亲王,盯紧淡马锡。”

“一旦这里出现失控的情况,大明可以将这里彻底推平,一切从头再来。”

“这也是为何将商业之城选在淡马锡的原因。”

“远离大明本土,出现任何问题,都不会波及到大明。”

“只要大明本土不出问题,一切都可以重来。”

朱桢这才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试一下也好,如果能成那再好不过,如果不成……”

他已经做好了随时摧毁淡马锡的准备。

作为大明的亲王,他不可能坐视任何事情威胁大明本土。

之后陈景恪又告诉了他,哪些地方需要他配合,哪些地方是他重点监视的。

整个谈下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天。

朱桢对自己的任务,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接下来几天,他又几次找到陈景恪,询问一下了解不通透的地方。

有时候会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通过交谈,他对如何建设一个楚国,也有了大致的想法。

之后他又去和傅安等人见了一面,表面上大家自然很客气。

一开始傅安等人还很是担心,楚王高高在上,会不会不待见他们,以后工作上会不会给他们制造麻烦。

一番交谈下来,发现朱桢虽然不算谦虚,但对他们还算客气,也表示以后会配合淡马锡的工作。

这让几人都稍稍放下了心。

很快洪武二十年走完,大明迎来了洪武二十一年。

对于大明来说,今年可谓是收获满满的一年。

朝廷上下都很高兴,年过的自然也就开心。

各藩属国也都派出了使节团,前来朝觐天子。

比起盛唐的万国来朝差了很多,至少草原和西域没有来人。

但南洋诸国、辽东各势力、西康也来了三个部族代表,总共国家起来近二十个国家和势力。

规模也已经不小了。

朱元璋虽然不好虚名,但也非常的开心。

高兴之余,就难得的给群臣放了个小长假。

在别的朝代很正常的事情,却让文武群臣无不感激涕零。

但在高兴之余,也有一点小小的不和谐。

这个不和谐是来自于陈景恪家庭内部的事情。

具体来说就是,福清没怀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