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安排好的住处,朱雄英叹道:
“之前你总是和我说,匠籍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阻碍。”
“我一直想不明白,此法明明是为了保护工匠。”
“防止因人员变动导致技艺失传,为何会反过来阻碍生产力发展?”
“现在才明白,匠籍之害竟如此之大。”
“连梅老实一家这样的大匠都尚且如此艰难,更遑论其他工匠了。”
陈景恪回道:“情况或许比你想的还要严重,徐老大应该知道一点。”
朱雄英将目光看向徐允恭:“将你知道的告诉我。”
徐允恭本不想参与到这种事情中来,但朱雄英问了,他也没准备隐瞒。
就将自己知道的情况讲了一下。
朝廷嘴上说给工匠发俸禄,但那点钱吃饭都不够,还很难全额拿到。
大部分都被官吏找各种理由克扣了。
怕他们的心野了,还不允许接私活赚钱。
工匠的生活也就比乞丐好那么一点。
所以即便再苦再累,都期盼着朝廷能有活分派给他们。
不是因为他们想干活,而是差遣一般都管饭,不用饿死。
然而很多时候,连这点小小的祈求都是奢望。
应天的达官贵人驱使工部的工匠,就和驱使奴隶一般。
干活不给钱不管饭,做的不满意动辄惩罚。
因为不属于朝廷差遣,工部也不管饭不给工钱。
所以匠籍之下哀嚎一片。
朱雄英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天天跟着陈景恪学习,他对生产力、对工匠的认识更加深刻,知道其中的重要性。
只是绝想不到,工匠面临的情况竟然如此悲惨。
这才是立国之初就如此了,以后更是难以想象。
他没有问这种事情群臣是否知道,因为他知道答案。
文武百官哪个不知道?说的更狠一点,皇帝难道就不知道?
没人在乎罢了。
不,应该说他们很在乎。
如果匠籍取消了,工部和将作监的官吏去剥削谁去?
文武百官想修建亭台楼阁,就没有免费劳动力了,就要花更多的钱。
所以匠籍必须存在。
至于工匠的死活?那是朝廷的问题,和我们有啥关系。
和你们没关系,和我有关系,和大明有关系。
朱雄英斩钉截铁的道:“回京之后我亲自去和皇爷爷说,废除匠籍,彻底还工匠自由。”
徐允恭说道:“太孙仁慈。”
陈景恪也很欣慰,没白教这么久。
大明的未来不看朱元璋,也不看朱标,要看朱雄英啊。
“作为一名优秀的君主,不能只提出问题,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废除匠籍很简单,我相信陛下也不会驳你的面子,但废除之后呢。”
“皇家是需要工匠的,而且匠籍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让技艺得以传承下来。”
“废除匠籍之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朱雄英很自然的道:“那不是有你吗,随便想想不就有主意了。”
陈景恪:“……”
徐允恭差点一个没忍住笑出声来,连忙捂住嘴。
陈景恪深吸口气,说道:“你是君主,必须要有自己的主意,要不然很容易被下面的人骗。”
朱雄英斜睨了他一眼,道:“你以为我傻,谁都信呐?”
然后干咳一声,一副语重心长的道:
“景恪啊,现在知道我对你多信任了吧,是不是很感动。”
陈景恪:“……”
要不是看在你是太孙的面子上,今天非揍你一顿不可。
第二天早上起来,陈景恪就找来了几个铁匠,准备打造几样小玩意儿。
以前他只是理论上告诉朱雄英,工匠和生产力的重要性,终究是隔着一层。
今天他准备小露一手,用事实强化这个概念。
这样即便是有人反洗脑,也很难起到作用。
他也没准备搞什么黑科技,全是当前技术能轻松达成的。
真的就是一些小玩意儿。
首先是针对马车的,他设计了弹簧和轴承。
弹簧除了让马车舒适一些,别的作用暂时难以体现出来。
轴承就不一样了,这玩意儿的作用是肉眼可见的。
没有轴承的时候,轴和轮子是直接接触的,太容易磨损了。
出一趟远门,要随身携带一堆车轴,随时更换。
有了轴承,更加省力,还节省车轴。
考虑到这个年代钢铁质量不过关,他没有搞滚珠轴承,而是弄出了柱状轴承。
虽然效果没有滚珠轴承好,但比起没有轴承,已经是划时代的进步了。
找来熟练工匠,纯手工打造,很快轴承和弹簧全部弄了出来。
一通捣鼓之后,一辆新型马车诞生了。
谁见了都说好。
朱雄英吐槽道:“有这样的技艺,为何不早拿出来?”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你以为这两样东西,就只有这一点用处了吗?”
然后他又指挥工匠,弄出了滑轮组。
当陈景恪利用滑轮组,轻松吊起几百斤重物的时候,所有人都震惊了。
尤其是宁吉忠,更是惊喜的道:“太好了,有了此物我们造船的速度能加快数倍。”
“陈伴读果然学究天人,老朽佩服,佩服啊。”
朱雄英虽然没有说什么,但眼睛里充满了兴奋,也跑过来试了试。
虽然不如陈景恪那般轻松,却也将重物给吊了起来。
“好好好,果然是好东西……”
这还不算完,陈景恪又提出了一个龙门吊的概念,让宁吉忠等人进行研究。
至于龙门吊这个名字是否犯忌讳——此时需要某太孙出来背锅。
这是太孙亲口赐下的名字,谁敢不同意?
对此,朱雄英连翻了好几个白眼。
宁吉忠对陈景恪已经彻底心服口服,立即带人研究设计,很快就拿出了一个初步方案。
先打造了一个小型龙门吊,轻松了吊起了几千斤重的木头,并准确将其安放在预定位置。
所有参与的工匠都兴奋的欢呼起来。
就连沉默寡言的梅老实,都激动的说道:
“有了这个龙门吊,造船的速度能提高几十倍。”
“很多为了节省人力,需要拆开一点点建造的结构,可以先弄好用龙门吊安装在上面。”
于是,一个更加庞大,能适用五千料大船的龙门吊,就提上了日程。
这还不算完。
很快舟山水师统领、武定侯郭英,前来拜见太孙。
对他,朱雄英还是保持着足够礼遇的,亲自接见一番嘘寒问暖。
郭英对太孙自然也是非常尊敬,不敢有一丝轻慢之处。
这些都不是重点,当郭英见到滑轮组之后,也是惊喜不已。
“有了此物,我们升降船帆就能变得更加轻便……”
然后他又解释了升降帆的重要性。
现在升降帆需要十几甚至二十几个人,一点点拖,非常的费力还麻烦。
根据他的估测,有了滑轮组,能节约三分之二的人力,还能节约出至少一刻多钟的时间。
遇到敌人的时候,升降船帆的速度越快,就意味着准备时间更短,能更快投入战斗。
那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还有就是应对风浪的能力更强,海上气候多变,需要不停的调整风帆的高度。
有时候突然来大风了,就要紧急降帆。
一个操作失误,就是船毁人亡。
总之就是,有了滑轮组,对水师的战斗力有着巨大的提升。
解释过后,郭英立即请求,让宁吉忠等人研究滑轮升降。
此时他对陈景恪更是充满了好感。
原本他在宫里的妹妹就暗示过他,陈景恪不简单,宜交好。
他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只是礼节性的打了一下交道。
随着陈景恪逐渐走向台前,他才知道妹妹为何要如此叮嘱自己。
可惜,此时再去结交已经晚了。
只是他没想到,陈景恪竟然还懂工匠之道,果然是全才啊。
军事方面的应用,往往更能让人感受到技术进步的威力。
朱雄英现在就是如此,原本他以为滑轮组已经很厉害了,没想到竟然还能应用到军事领域。
当即就下令宁吉忠研究。
同时,命人将滑轮组、龙门吊的技术,通报给另外两家船厂。
还派人将此事汇报给朱元璋。
就因为此事,朱雄英一行人在船厂呆了差不多一个月。
不过他也不是傻等着,中间乘船去了一趟舟山水师大营,亲自慰问了将士们。
舟山群岛位于浙江东北角,紧靠长江出海口,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前世我国某主力舰队的主基地,就在这里。
原本的历史上,因为禁海的原因,这里一度被海盗占据。
最多的时候,盘踞上万海盗。
这一世既然要开海,就要在战略要地建设海军基地。
舟山自然不出意外的被选中,成为海军主基地之一。
朱雄英忙着收买人心,陈景恪则忙着了解炮舰和火炮,还让郭英开了几炮看看实际效果。
发现了很多缺点。
此时的炮舰非常原始,就是把陆地上的大炮搬到船上使用。
笨重、装填不方便,没办法调解角度,只能靠近射击。
火药也存在问题,因为材料提存不够,威力偏小。
而且粉末火药容易受潮,颠簸之后容易分层。
碳粉密度小较轻会浮在上面,硝硫粉末密度大较重会沉到下面。
还有火铳,三眼铳九眼铳都有。
三眼铳就是三根尺长的铁管,呈品字型摆在一起,后面有一根长长的木棍方便手持。
将火药弹丸装进铁管,点燃引信对准前方喷射。
九眼铳和三眼铳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有九根铁管。
这玩意儿实在是太原始了,没有什么瞄准装置。
点燃后对准大致方向激发就可以了。
射程很短,但进入射程后的威力却不小。
原因很简单,三根管甚至九根管的喷子贴脸输出,威力自然小不了。
但因为射程和装填速度等原因,临战基本也只有射击一次,之后就进入肉搏战了。
陈景恪并没有说改良的办法,一来他自己也要好好想想该怎么改,二来和这些当兵的说了也没用。
他们只负责使用火器,制作火器是军器局的职责。
改良火器的事情,还要等回京之后再说。
检阅了一番水师,朱雄英才心满意足的返回石港铺船厂。
在亲眼见到滑轮组升降帆的实际效果后,终于启程前往下一处地方。
这次他准备去福建、江西、湖广去逛一逛,顺便和朱棡见一面。
他倒是想去两广云贵四川去转转,只是别说朱元璋了,陈景恪也不允许。
此时两广和云贵的气候环境太危险了,万一他在那边出点事儿,后果太严重。
四川则是路途难行,也不能去。
朱雄英也没有一味的赶路,时不时的就会去农村看一眼。
虽然他看到的,基本都是地方官想让他看到的,但总算是对民间有了一定的了解。
毕竟身边有个陈景恪不时的提醒他,你看到的情况再差十倍,就是真实情况。
他想认不清都不行。
陈景恪也没有忘了自己的打算,途中再次出手改良了织布机。
在一户农家参观的时候,他见到了这个时代的织布机。
和他小时候见到的几乎一样,但他很轻易就看到了一样不同之处。
这个不同之处,让明朝的织布机,比起前世他小时候见到的,效率低了好几倍。
这个不同之处就是,飞梭。
此时的飞梭是一根长木条,上面缠着线圈,要手动放线才行。
前世他小时候见过的织布机,飞梭是一个木头雕刻的梭子,中间掏空有一个滑轮。
那个滑轮和鱼竿上的绕线轮有点相似,可以自动放线。
织布的人只需要不停地扔飞梭就行了,节省了手动放线的过程。
不知道这种飞梭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但无所谓,至少现在还没有。
于是他再次出手,改良了飞梭。
织布的妇人稍加练习,就可以娴熟的使用,织布速度快了至少五六倍。
这下众人无不再次感到震惊。
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动,竟然能将织布的速度提高数倍,实在是厉害啊。
这要是推广天下,不知能节省多少人力,创造的价值无可估量。
朱雄英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陈景恪经常给他说的一句话:
生产力改变生活。
实乃至理名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