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恪说道:“士绅是由获得功名的读书人形成的,更准确的说,是普通读书人形成的。”
“唐朝时期,学问掌握在士族和大族手里。”
“那时候的寒门,指的不是穷苦百姓,而是没有获得士族身份的地方大族。”
“真正的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读书。”
“科举录取的,十有八九也都是大族子弟,鲜有真正的普通人。”
“等到宋朝建立,书院这种授课模式兴起,私学全面兴盛,学问开始普及……普通人才有书可读。”
“又因为黄巢和朱温二人,将士族杀了个七七八八,留下了大片的权力空白。”
“为科举大兴创造了条件,普通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做官。”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士绅群体开始壮大。”
“并迅速和地方宗族势力勾结在一起,掌握了县以下的大权,让朝廷的权力无法涉足。”
“王安石的变法,就有关于保甲制的内容。”
“我不知道他是否有想过,以此打击士绅宗族势力。”
“但他的改革,在事实上将朝廷的手,伸向了乡村。”
“此举触犯了士绅宗族的利益,这些人自然不愿意,就带头抵制变法。”
“可以说,王安石变法失败,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雄英不禁点头道:“原来如此,没想到这里面的牵扯,竟然如此之深。”
“那我们该怎么办?仿照唐朝时期,将大姓拆散混居?”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不行,若用此法,天下立即就会陷入大乱。”
以前学问掌握在士族手里,百姓大多都大字不识一个,见识和能力都很有限。
在朝廷和士族联合打击下,根本就没有反击的机会。
现在不一样,学问普及,民间到处都是读书人。
士绅宗族势力已经形成,再想将他们消灭,已经不可能。
朱雄英也头疼不已,说道:“那怎么办?难道要重新设立乡衙门?”
朱元璋却笑了,说道:“对,就是重新设立乡衙,用乡官去掣肘士绅宗族。”
朱雄英却并不看好:“士绅宗族势力庞大,连朝廷的力量都无法深入。”
“一个衙门几个官吏,能做得了什么。”
朱元璋笑着反问道:“谁说朝廷的力量无法深入民间?”
“若无法深入,我们是如何将二十万军户,安插在洛阳民间的?”
陈景恪解释道:“朝廷是有实力插手的,但因为缺少支撑点,这种干涉无法长久维持。”
“若设立乡一级的衙门,就有了支撑点,朝廷就可以对乡村保持持续影响力。”
朱雄英依然有些疑惑:“若乡官与地方士绅宗族勾结在一起呢。”
“哈哈……”陈景恪笑着摇摇头,说道:
“你以为县官就不和士绅勾结了吗?可不照样要听朝廷的?”
“还记得刚才我说的话吗,权力来自于谁,就听谁的。”
“他们的任免升迁都取决于朝廷,就必须要听朝廷的。”
“即便与地方士绅勾结,他们也不敢不听朝廷的。”
“而且,有了朝廷的支持,乡官是处于主动位置的。”
“如果哪个地方的士绅宗族不听话,乡官就可以向上级求援,对他们进行毁灭性打击。”
“所以就算是和士绅勾结,那也是以乡官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就能有效保证对地方的掌控。”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兴的道:“我懂了,乡官有朝廷支持,实力更强。”
“士绅宗族就要巴结他,而他必须听朝廷的。”
“否则朝廷将他的官职罢免,他就一无所有了。”
“士绅宗族以他为首,而他听朝廷的。”
“也就意味着,朝廷可以通过乡官,去管理士绅宗族。”
朱元璋插话道:“虽然不准确,但也差不多了。”
“乡官存在的本身,就是在分士绅宗族的权力。”
朱雄英点点头,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乡官是在分士绅宗族的权力,会不会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啊。”
陈景恪摊摊手,道:“无所谓,他们若反对,将直接面临整个文官集团的打击。”
“都不用朝廷出手,文官和读书人就能将他们给镇压了。”
朱雄英疑惑的道:“啊,为什么?”
陈景恪说道:“你想想大明有多少个乡镇,若设立乡衙门,要增加多少个空缺。”
“这些空缺将由谁来填补?”
朱雄英下意识的回道:“读书人……”
“我懂了,一下子增加上万个空缺,就有上万读书人可以做官。”
“谁敢反对,谁就是他们的生死仇敌。”
听到一下子多出上万官职,再加上配套的吏员,就是数万人。
朱元璋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这是一笔庞大的开销啊。
“如果设立乡衙门,朝廷就要多出几百万贯的支出啊。”
陈景恪说道:“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朱元璋缓缓点头,确实很值。
每年多支出几百万贯,就能将手伸向乡村,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而且一旦这个制度成熟,每年能为朝廷创造的收入,恐怕都不止几百万贯。
一个衙门怎么为朝廷创造收入?
别的不说,仅仅是赋税一项就足够了。
以前皇权不下县,地方上具体有多少亩地都无法统计上来。
哪些人隐瞒土地不上税,朝廷也不知道。
有了乡衙门,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随便查出点被隐没的土地,都够养活这些乡官的了。
陈景恪说道:“其实也可以不用花朝廷一分钱,给乡衙门划几百亩职田。”
“官吏的俸禄、衙门的经费,全都从职田出。”
一个乡划出来几百亩地当职田,说起来也确实不多。
但……
朱元璋连连摇头:“太多了太多了,几百亩田一年的产出,都够一个县衙使用了。”
“乡衙门岂能给如此多的俸禄。”
陈景恪很是无语,洪武年间的俸禄,不提也罢。
他早就想和朱元璋说说这个事儿了,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既然谈到这里了,就好好说道说道吧。
别管能不能说服他,至少先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一次不行就两次,实在不行就只能等,朱标或者朱雄英掌权再说了。
“陛下,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乡衙门的俸禄太高。”
“而是县衙府衙布政司衙门,乃至百官的俸禄太低了。”
朱元璋脸一黑,道:“你想说咱苛待百官?”
如果是刚进入皇宫那会儿,陈景恪已经吓的腿发软了。
现在吗,习惯了。
“陛下,咱们说好的不生气。”
朱元璋问道:“咱生气了?乖孙,你给咱评评理,咱生气了吗?”
朱雄英重重点头,道:“没有,皇爷爷怎么会生气呢。”
“景恪你不要瞎说,皇爷爷就是脸突然变黑了,并没有生气。”
朱元璋气道:“你个小混蛋,爷爷白疼你了。”
然后对陈景恪说道:“好,咱就给你一个说服咱的机会,想好了再说。”
陈景恪正色道:“事情并不复杂,陛下以为百官的俸禄,除了果腹还能做什么?”
朱元璋反问道:“难道果腹还不够吗?”
陈景恪肯定的道:“不够,吃饱穿暖了,想吃的更好穿的华丽,人心如此。”
“陛下不也喜欢吃肥肘子和烧鸡吗?”
“我知道陛下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每隔几天才吃一次。”
“然而您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您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他们想吃肉了,却发现手里没钱,该怎么办?”
“只能向百姓伸手。”
朱元璋杀气腾腾的道:“那咱就将他们的全都杀了,就不信杀不尽他们的贪心。”
陈景恪没有争辩,而是说道:“科举之路难行,考中举人千难万难,能考中进士的更是凤毛麟角。”
“一个普通人想做官,就需要举家供应,有时候投入几十年都不见回报。”
“运气好,蹉跎半生侥幸得中,谋得一官半职。”
“本以为自此就能改变窘迫的境况,让家人跟着自己享享福。”
“然而等朝廷俸禄发下来才知道,连肉都吃不起。”
(海瑞的真实经历,非夸张。)
“面对家人渴望的眼神,他们会怎么想?又该怎么办?”
朱元璋默然不语。
陈景恪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当了官,就难免会有迎来送往。”
“三节两寿要不要给恩师送一份礼表表谢意?”
“同僚家里有个喜事,要不要随礼?”
“可是钱从何来?”
“总不能当了官,就和所有亲人好友断绝关系吧?”
“在官场,总不能不顾同僚之情,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吧?”
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了,说道:“给他们涨了俸禄,他们就能管住自己不贪了?”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高薪不能养廉,但俸禄太低必然会促使更多人贪腐。”
“现在大明存在一种情况,那些贪官污吏,将自己贪污的原因,都推到俸禄太低上。”
“因此,他们贪的肆无忌惮,理直气壮。”
“若提高了俸禄,他们将再也不能用这个理由,来为自己洗脱了。”
“到时候陛下杀贪官污吏的理由,也更加充分。”
朱元璋再次沉默,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甚至有一个县令,被杀的时候公然说:
这么低的俸禄,不贪根本就活不下来。
说满朝文武都贪会有一部分人被冤枉,但隔一个杀一个,没有一个是冤死的。
当时朱元璋嘴上说,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姑息养奸。
可内心比谁都清楚,根本不可能。
杀的那么狠,不照样出了赵瑁案。
见他依然不说话,陈景恪叹了口气,决定换一套说辞:
“陛下,虽然提高俸禄不能减少贪腐,却能让心怀正义的官员日子过的好上一些。”
说完,假装清嗓子,干咳了一声。
朱雄英立即接话,道:“是啊皇爷爷,您要为好官清官考虑啊。”
“咱们大明朝,不能让清官好官流血又流泪啊。”
陈景恪给了他一个赞许的眼神,继续说道:
“军功爵制,在事实上提高了武将的地位。”
“武将地位太高,文官太弱,不利于朝廷平衡文武关系。”
“而且,不相应的提高文官的地位,我怕他们也会反对军制改革。”
朱雄英附和道:“是啊是啊,文官可不傻啊。”
“武将获得这么大的好处,他们肯定不乐意。”
“咱们同时提高他们的俸禄,还有乡衙门的设立,也是对文官的加强。”
“若在公布军功爵制的同时,宣布这些有利于文官的举措。”
“我相信,文武双方都会非常满意。”
“到时候不论是军改还是政改,都将毫无阻力。”
朱元璋似有所触动,不过并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而是脸一黑,说道:
“你们两个不要一唱一和的忽悠咱,咱可不是蓝玉。”
“哼,想让咱涨俸禄,没那么容易。”
“此事咱要好好考虑,你们要是没事儿就赶紧滚吧。”
陈景恪和朱雄英相视一眼,都知道朱元璋动摇了。
只是这么大的事情,他自然不能轻易就决定。
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话题。
而且他们还能猜到,老朱这是要去寻找他的军师求援了。
于是,也就不再说什么,一溜烟就跑了。
看着活蹦乱跳的两人,即便心情有些沉重,朱元璋依然忍不住笑了。
真是年轻有活力啊。
不过,这俩家伙竟然想合起伙来说服咱,要不是咱聪明,还真被他们给忽悠住了。
哼,以后和他们打交道要多留一个心眼,可不能被他们给耍了。
心里这样想着,脚步却一点都不慢,起身直奔坤宁宫。
就你俩能互相帮衬,咱就没有人帮衬了吗。
嘿,咱有贤内助。
见到马皇后,他就一脸悲愤的道:“妹子,你可要为咱做主啊。”
马皇后心中一乐,脸上故作严肃的道:“怎么了这是,谁敢欺负你啊。”
“当乞丐的时候被人欺负就算了,咱都当皇帝了,还能叫人欺负了不成。”
“给我说说是谁,我帮你出气去。”
这下轮到朱元璋绷不住了,道:“妹子你这话咱不爱听啊,咱当乞丐的时候那也是丐头,谁敢欺负咱。”
马皇后一本正经的说道:“也是,那下次换成你放牛时候,那时候确实被人欺负过。”
朱元璋气道:“咱能不提那时候的事儿不……”
“哈哈……”马皇后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边笑边感叹道:
“哎,当年你就是这么风趣,时常逗的我大笑,后来就变得不苟言笑了。”
朱元璋在她旁边坐下,说道:“是啊,物是人非啊……方才我就想起了天德和遇春。”
马皇后有些奇怪的道:“好好的,你怎么想起他们了?”
朱元璋就将方才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
听到朱雄英和陈景恪配合,将蓝玉耍的团团转,马皇后笑着说道:
“这俩孩子,真是调皮。”
“不过,要真能给蓝玉生出儿子来,也不枉被骗这一次。”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乖孙和咱一样聪明,将来肯定是明君。”
“景恪的性格,有点像是天德,有才能识进退,不争不抢。”
“最让咱开心的是,他们两个君臣相得,将来必成一代佳话。”
马皇后点点头,又摇头道:“天德不如景恪,当初他可是谁都不服,几经打磨才有了现在的温润性格。”
“景恪好像生就如此,拥有这般惊人的才华,竟一点傲气都没有。”
“他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才华根本不值一提,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对所有人都很尊重,即便是宫里的宦官,路边的乞丐,也从不歧视。”
“这种性格,莫说当年的天德,就算是现在的他,都远远不如。”
朱元璋想想,确实如此,说道:
“还好,他很重视感情,这是他最大的软肋,否则咱可能真的容不下他。”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煞风景。”
“说吧,找我什么事?”
朱元璋嘿嘿一笑,就将设置乡官,提高百官俸禄的事情说了一遍:
“你说,这个计划可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