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我靠纸扎手艺混的风生水起

七零之我靠纸扎手艺混的风生水起

第1052章 亩产3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这也太多了吧!!!”

“靠山屯这次真的发了呀!!”

“五十多万斤粮食,这以前做梦都没敢想过呀!”

“明年我们村能不能也有这样的收成呢?我现在迫切的想让时间赶紧快一点,立马能到第二年我们也种上这样高产的粮食!”

所有人都惊呆了,没有人能够在面对这么多粮食的时候能够保持淡定。

靠山屯以前收成最好的时候,小麦也就不过十二万斤,这已经是按最高亩产两百斤算了,通常是达不到这样的亩产的,正常应该是十万斤左右。

这其中有百分之二十是要交公粮的,而且这百分之二十必须是最干净最好的。

也就是说一亩地按能收成三百斤算的话,将近要交六十斤的公粮。

靠山屯一年就按最好收成一亩地,能够有个三百斤,算上杂粮,整体下来一年收成能够达到十八万斤的标准,这已经是最富裕的年,其中六十万是需要交上去的,剩下能够有十二万斤的粮食。

十二万斤,听数字好像非常的多。

但这其中小麦。就能够有百分之六十多,就是大概在八万斤左右。

小麦的食用是需要将小麦磨成面粉,但是因为加工技术的原因,一斤小麦产生的面粉通常在零点六五到零点七五左右。

取一个中间值也就是说这个数量还要减去三成,只能有个七成。

就剩下五万六千斤的面粉。

这还没有刨一年的各种其他的费用,单单是小麦留下的,再刨出一些费用还会消去一大部分。

听上去五万六千斤好像还是挺多的,但是这个村子能有多少人呢?

不到一千人,大概九百人左右。

五万六千斤除以九百,每个人能够到手的也就在六十二斤左右,六十二再除以十二个月,每个人每个月也就五斤左右的口粮。

这已经是按照最好的年景,没有刨除其他费用的产量来计算了,可通常是达不到这样产量的。

所以其实以前靠山屯每个人每个月的口粮是达不到五斤的,甚至说多数时候连一半都达不到。

要不是还有玉米和红薯这些杂粮,真的很难活下去。

而换算到现在的大米的话,一个月每个人的口粮能够达到二十八二十九斤左右。

就算是刨出一些费用,最少也得在二十斤出头。

这对于所有人来说,真的是一个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数字。

一家要是有个五口的话,一个月就能够有一百多斤的口粮。

“现在我们粮食入库了,我们要准备交公粮了,之前别的村交公粮的时候,因为咱们的水稻还没有收割,所以没办法去交。

现在咱们丰收了,必须第一时间把这个公粮给交上去,所有老少爷们儿都把家里的能送东西的车推出来,这次咱们要让全乡都知道,我们靠山屯不一样了,我们一年交的粮食比他们一年产的都要多!”

周会计迅速算了一下要交公粮的数字,然后报给了赵大山,赵大山一看数字,立马一脸兴奋的拿着数字的纸条站到了高处,对着所有人大声的喊了起来。

这个时代在交公粮这个数上也是有攀比的,交的多证明这个村子今年产的多,收成好,会过一个富余年,但是以前靠山屯在周边的村子里算是地少的,所以交的数量一直都是倒数。

每回到这个时候,赵大山都不愿意跟其他村的大队长们见面,因为一打听他基本上都是倒数的,没有说进到前面过。

前两年因为村子里养猪和养鸡鸭,虽然日子好了点,但是这个东西是不能拿到明面上去说的,只能自己私底下得意得意罢了,明面上肯定是不行的,而这一年的水稻收成则是实打实的,可以拿到明面上跟所有人去显摆去说的事情。

他必须要去乡里好好露露脸,要敲锣打鼓,要戴上红花,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他靠山屯不一样了,他赵大山也跟以前不一样了。

“好!!!”

这个事情不单是赵大山一个人觉得憋屈,每年去乡里粮站送公粮的时候,村子里也觉得憋屈,因为跟别的村子一比,他们总是少的,总觉得好像低人一等,现在终于能够扬眉吐气,所有老少爷们也都是非常的兴奋。

“知道我们今年要交多少公粮数吗?十一万零四百斤!平均下来我们一亩地要交一百八十四斤的公粮,这是别的村子一年一亩地的产出。”

赵大山兴奋的对着所有人继续喊道。

说实话,他们以前一年的产量都没有这么多,而现在他们光交的公粮数都有这么多了,由不得他不兴奋。

“这次靠山屯是真的扬眉吐气了!”

“看他得瑟的,就他们村子里这点地,也就得意这么一年,明年咱们也种上水稻后,交的只会比他们多!”

“真没有想到居然会这么多,我们村今年一亩地的产量也就一百七吧?这比咱们亩产还高十四斤。”

“真羡慕他们呀,这一年他们真的是能过个好年了!不过这两年,靠山屯好像确实不太一样了。”

外村的人站在外面看着里面兴历的越大山还有村民,有很多人都有些酸。

但是没办法,谁让人靠山屯今年改种这个水稻产量高呢。

与外村人有点酸不同,村里不管男女少都是兴奋的脸都通红,一个个都扯着嗓子在那喊着,好像不这样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一般。

在兴奋过后,所有人都去家里把自家能推出来的运输工具给推了出来,同样也把能找出来的红布找出来,挽在车头上,挽在粮食袋上,反正就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丰收。

之后所有人浩浩荡荡的把粮食往乡里粮站送去,而在领头位置则是几个敲着锣打着鼓的村里妇女,至于她们打的专不专业,此时根本没有人在意。

要的就是一个阵势浩大,要的就是一个让所有人都知道。

而就算村里所有人都上阵,这公粮一次也交不完,赵大山也不急,或者说村里人也不急,这公粮愣是连着送了三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