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这个名字自始至终都是中原王朝的一块儿心病,自从唐末被沙陀首领李克用占据之后,这个地方就成了新王朝、新皇帝的新手村。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在当皇帝之前,都曾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搬砖。
这里北接鞑靼、契丹,南望河、洛,东面和南面是崎岖险峻的太行山脉,西面是汹涌澎湃的母亲河,易守难攻,经过数代人坚持不懈的修缮,太原城固若金汤,即便雄才大略如柴荣、赵匡胤,也很难撼动依托契丹为援的太原城。
除此之外,河东境内有两个着名的盐池,在古代,这就等于家里有矿,盐池就是摇钱树。靠着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家里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钱树,又勾结着境外反动势力,河东自唐朝中后期开始就成为军阀割据的温床,也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在收复北汉之后,为了永绝后患,赵光义下令将太原城彻底摧毁,将太原府降格为并州,将州政府迁往榆次县,之后又从榆次县迁到旧城西北三百里的地方。
如今,几个村子的拆迁工作都异常艰难,何况是要强拆一整座首都。宋朝官方只说拆迁工作比较顺利,没好意思记载细节,北汉的史官帮他们补充了一下:为了逼迫太原百姓服从拆迁命令,宋军在城中放火,百姓们来不及收拾家当,惊恐万分地向城外逃命,年轻力壮的人还能挤出去,很多老人和孩子不幸葬身火海,不胜其惨。
没有人会同情亡国奴,没有人会为强拆太原城过程中的遇难者流一滴眼泪,史官们更不会对下令放火强拆的宋军横加指责,而只会对没有下达屠城命令的赵光义歌功颂德。
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
刘继元投降后,被封为彭城郡公、开府仪同三司等,赐京师豪华别墅一套,归宋13年后寿终正寝,死后追封彭城郡王、追赠中书令。
史书对刘继元的评价不好,说他猜忌心重、残忍好杀,自毁万里长城。
提到刘继元的性格塑造,就要提一提他的母亲了,他的母亲是刘崇的女儿,是刘承钧的姐妹。这位小仙女先嫁给一个叫薛钊的人,生下一个男孩儿,我们暂且称之为「薛小宝」,后来夫妻感情不睦,薛钊自杀,小仙女随即改嫁,二婚的丈夫姓何,这位何姓老实人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不……也许有,可能叫「何云」,后来云字被收走了……总之,小仙女跟小何又生了一个男孩,我们暂且称之为「何小宝」吧。
人物关系就很简单了,薛小宝、何小宝是同母异父的亲兄弟,刘承钧是他们的亲舅舅,刘崇是他们的亲姥爷。
刘崇死后传位给刘承钧,只可惜刘承钧没有子嗣,没亲儿子,于是就先把薛小宝过继到自己身边,收做养子,取名「刘继恩」,省得姐妹带着前夫的儿子不好改嫁……后来又把另一个外甥何小宝也收做养子,取名「刘继元」。
刘承钧死后,传位给了刘继恩。刘继恩在位仅仅两个月,就遭权臣郭无为弑杀,随后郭无为迎立刘继元。
由此可见刘继元即位时的政治环境是多么的糟糕!
在外有一个爷爷和一个爹。爹是契丹爹,「我,契丹爹,打钱」;爷爷是中原爷爷,把北汉揍得跟孙子似的。
在内部,刘继元的皇位同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之所以坐上皇帝宝座,完全是权臣郭无为擅行废立,大权被郭无为把持,自己只是一个傀儡,而这个郭无为的危险之处还不仅仅局限于对刘继元的操控,前文有云,郭无为是如假包换的大汉女干、「精宋扛把子」,头号卖国贼;除此之外,刘继元即位之前,国内就有很大一部分声音要求拥立刘继文。
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就不难看出刘继元的难题:
刘继元要想坐稳皇位,必须依靠(起码是暂时)郭无为的力量,而郭无为又是
他亲政之路上必须铲除的拦路虎;刘继文是威胁刘继元皇位的重大不确定因素,同时又可以成为制约郭无为的一枚棋子;刘继文的力量源泉是其背后的契丹,他是辽国意志的延伸,一旦刘继文扳倒郭无为,那么辽国必然用刘继文来取代刘继元,刘继元到头来还是输。
既要依靠郭无为来阻断辽国渗透,又要用借助辽国势力铲除郭无为……手心手背都是刺儿。
不过,刘继元还是很快地找出了问题的切入点:刘继文。
刘继文的父亲就是被郭威骗杀的刘赟——刘崇长子,所以刘继文是刘崇的嫡孙,血统纯正,后来又去契丹做人质,有功于江山社稷,并与契丹关系密切,契丹也确实给了北汉巨大的压力,打算把北汉改造成以刘继文为核心的亲辽政权。
危机,危险中孕育着机会。新登基的刘继元面对这些棘手难题正犯愁,赵匡胤就大举兴师北伐,开启了「三征北汉」副本,然而正是这场战争帮刘继元摆脱了一切枷锁。
刘继元的对策就是借刀杀人。
郭无为被宋军收买,在国内宣扬「亡国论」,逼迫刘继元纳土归朝。刘继元则把自己包装成「亲辽分子」,坚决要求借助辽国来打退宋军。在舆论宣传上,刘继元非常巧妙地避重就轻,只强调坚持抵抗、誓不投降,而有意弱化「亲辽」概念,有点儿绿茶女神愚弄老实人的意思。
如此一来,主张投降的郭无为就成了过街老鼠,千夫所指的叛徒、投降派,而刘继元则以「硬汉」的形象圈粉无数,而更重要的是——辽国也非常欣赏刘继元的态度,于是原本一无所有的刘继元忽然有了辽国的撑腰,政治上几乎立于不败之地。
既然刘继元愿意充当辽国代理人,那么辽国也就没有必要冒巨大的政治风险来干涉北汉内政了,用刘继文取代刘继元的议题就此搁置。刘继元一箭双雕。
赵匡胤一心伐汉,却不想反倒帮刘继元稳定了局面。辽国不惜成本地保护刘继元,阻止了宋军的步伐,更是极大削弱了郭无为在北汉的影响力。
最终,卖国贼郭无为被刘继元轻松诛杀,具体操作前文有详述。下面才是刘继元的神操作:
辽国以北汉的拯救者自居,对北汉内政指手画脚,把刘继文礼送回国,并命令刘继元拜刘继文为宰相。虽然刘继元表现得很亲辽,但毕竟不如刘继文与辽国的感情深厚淳朴,所以辽国让刘继文回国指导工作、监视北汉朝廷。
「亲辽」从来都只是刘继元的手段,而不是目标。
搞掉一个空降的宰相还不简单?刘继文客居契丹七年之久,他走的时候还是刘承钧时代,回来的时候刘继元都已经做了
三年皇帝,所以刘继文根本没有自己的嫡系力量,势单力孤,而他一回来就拜为宰相,朝堂中看他不顺眼的大有人在。
于是不断有人诋毁他,而刘继元则采取了默许甚至是纵容的态度,很快(不到四个月),刘继文就在朝中混不下去了,被迫外放到地方。跟随刘继文回国的有16人之多,他们也全都在辽国爸爸的「打招呼」下居于高位,也同样遭受了排挤。
打狗还须看主人。打了契丹爹的狗,就要给契丹爹有所解释。刘继元不断遣使到辽国进贡,以重金贿赂。
在此期间,刘继元加强了内部团队的打造,清洗了一大批前朝遗老和汉室宗亲。这也是刘继元饱受诟病的污点。道理很简单,他居然敢杀手足兄弟!太不政治正确了,太不宋朝了,当然要被北宋史官口诛笔伐,骂他全家。
比如他杀了堂兄弟(其实是表兄弟)刘继钦。刘继钦是刘承钧的侄子,刘崇的亲孙子。当年张昭敏的那番话深深刺痛了刘崇的外孙——刘继元,也时刻提醒他,今天他们能拥护刘继文,明天他们就能拥护刘继钦,后
天还可能拥护其他刘氏子孙。于是刘继元向这些汉室宗亲们挥起了屠刀,在王莽之后又上演了杀刘八百户、灭刘三千里。
早在刘继元即位之初,就拿自己的亡妻段氏做文章,说段氏不是病亡,而是被自己的养母——刘承钧的郭皇后毒死,以此为借口将郭皇后杀死,然后污蔑刘氏子孙是同谋,将刘氏子孙屠戮殆尽。
刘继钦因手握禁军兵权,所以暂时不是「同谋」。为求活命,刘继钦主动交出兵权,表示自己无意争夺皇位,然而刘继元还是在三年后将其杀害。
我们来统计一下他手中的刘氏亡魂:
刘崇有十个儿子,除了刘赟、刘承钧之外,见载于史册的还有刘承镐、刘承锜、刘承锡、刘承锴、刘承铣。其中刘承镐、刘承锜和刘承锡三人最贤,刘继元将他们三人囚禁,不出一年就全部杀害,剩下的叔叔们除了刘承铣之外也没能逃出魔掌,全部诛杀。刘承铣有先见之明,一直装疯卖傻,成功骗过了刘继元。
史官评价道:
「镐、锜、锡、铣贤足亢宗,继文、继钦才堪御侮,孝和(刘承钧)舍昆从之群英,立异姓以为后……实有以自取之矣。」
刘承钧的弟弟们很厉害,侄子们也很厉害,可他却偏偏把皇位传给「儿子」,最终导致自己支脉断绝,丢掉江山社稷,活该,自找的!
翻译翻译,翻译成北宋版:让你传给儿子而不传弟弟,活该!
够直白了吧?
有一说一,在手足相残方面,刘继元并非独一份。刘继恩有位亲弟弟,我们权且称之为「薛二宝」吧,同样也被舅舅刘承钧收做养子,赐名刘继忠。刘承钧病重期间,郭无为将诸位刘氏宗族尽数外放,刘继忠领到了去忻州的车票,但刘继忠声称自己患有「关节胃」(冷痼病),不耐严寒,非要留在太原调养。
刘继恩责其观望,下令让他赶紧滚蛋。刘继忠表现得非常抗拒,于是就被缢杀了,给他留个全尸,是刘继恩最大的仁慈了。
只不过刘继恩在位仅仅60天,只来得及杀了亲弟弟,而范围更广、人数更多的刘氏宗族就只能忍痛留给刘继元了。
刘继元对刘氏宗亲挥舞屠刀,对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展开了清洗,通过血腥的手段快速巩固了自己的绝对权威。
这就是史官口中的「残忍好杀」。
不久之后,契丹与大宋和解,还用命令的口吻让刘继元与大宋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刘继元终于等到了摆脱辽国控制的契机,他表现得痛心疾首,大骂契丹,盛怒之下扬言要先灭契丹、再灭大宋。
在亲信马峰的劝谏之下,刘继元终于控制住了「怒火」,没有真的出兵伐辽,却也借此机会与辽国划清界限。
当然,「划清界限」翻译过来就是合法地啃老。儿子不再孝敬爹了,但爹还得养着儿子。刘继元的政治手腕简直登峰造极。
纵然刘继元具有政治家的冷血无情和炉火纯青的权术手腕,在绝对力量面前,任何技巧都是徒劳。腐萤之光岂可与皓月争辉?宋太宗用碾压优势将其灭亡。
不以成败论英雄,亡国之君不一定都是昏庸无能之辈,比如后蜀孟昶,前文亦有他扳倒托孤重臣的精彩故事,其所表现出的智慧不亚于除鳌拜的康熙。如今回顾了刘继元短暂的执政生涯,也不难看出他的智慧和胆魄,个人认为刘继元在皇帝圈儿里起码是中上水准。
宋太宗赵光义终于结束了「十国」,集齐了最后一个亡国之君。赵光义对待亡国之君是什么态度呢?
赵光义曾对左右近臣提到过「乐不思蜀」的典故,对司马昭的做法甚为鄙视,说亡国之君或多或少都有昏懦之处,不然得话,岂能被你俘虏?人家既然服软了,认错了,你司马昭为何还要以「何
乃似郤正之言」戏辱人家?随后赵光义就表示即便是像人民公敌刘继元这样的顽固分子,我都能厚待于他,唯恐不能安抚他。
赵宋对亡国之君的确做到了宽宏大量(李煜除外),体现了大国应有的胸怀。
有史书记载说刘继元投降后,先前被外放的刘继文仍占据代州,在契丹的援助下拒不投降,坚持抵抗,兵败后逃往契丹。但更多的资料记载刘继文是在刘继元投降之前就逃到契丹的,不存在坚持抵抗这么一说,比如《辽史》就明确记载说5月刘继文、卢俊逃到契丹,6月刘继元才投降。
在刘继元投降后,就没人继续抵抗吗?别忙,还真有,此人也是刘承钧的养子,名叫刘继业。
刘继业坚持抵抗,且指挥得当、应对得法,竟让宋军吃了点儿小小的苦头。赵光义久闻此人大名,想要他为自己效力,就下令停止进攻,让刘继元给他写信劝降。读完刘继元的劝降信,刘继业在城头上悲恸大哭,「臣等皆愿死战,陛下为何先降?」向着北面行再拜大礼,随后奉主公之命,缴械投降。
一国易得,国之栋梁难得。赵光义非常欣赏刘继业,抚慰良久,随后复其本姓——杨,并且摒弃了具有浓郁北汉元素的「继」字,止名业,于是刘继业就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杨业。
再到后来,他和儿子们的名号妇孺皆知——杨家将。
免费阅读.
/wudaishiguowangsh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