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往事

五代十国往事

第209章 抬棺六臣1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抬棺六臣1】

1张文蔚

张文蔚,出身河间张氏,祖父是张君卿,宪宗朝进士;而他的父亲则需要着重介绍一下。

他的父亲名叫张裼,武宗朝进士,初为寿州防御判官,在寿州任上时,曾屈尊厚待一位客居寿州的念书人,张裼只是敬重他的学识和人品,并未有所图,而他无意间的善举却使他走向了人生巅峰,因为这位穷书生的名字叫于琮。

武宗32岁时驾崩,继任者是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宣宗挑选驸马,于琮勇挑重担,成功迎娶广德公主。驸马爷于琮咸鱼翻身,仕途一路平坦,节节攀升,直至荣登宰相。发达以后的于琮没有忘记张裼的恩情,于是在朝廷里大力保举,张裼也得以平步青云,进入中央核心权力圈。

好景不长,就在于琮喜提广德公主的同一年,岳父大人宣宗驾崩,继任者就是懿宗。

在懿宗朝后期,驸马韦保衡先与宰相路岩狼狈为奸,“保研党”开展了一系列血腥残忍的政治斗争,前文有详述。于琮、张裼的政治生涯均在此时跌入低谷。

懿宗驾崩后,僖宗继统,“保研党”遭遇反攻倒算,于琮、张裼等得以重见天日,重回中央。随后,张裼外放地方,出镇郓州天平军。

张裼同志刚刚到任,境内就发生了一个小小治安事件:一个叫黄巢的青年反了。在前文讲“黄巢之乱”的时候,张裼同志已有出镜,那时黄巢致书张裼,求和诈降,天真的张裼信以为真,于是表奏朝廷,声称草贼接受招安,中了黄巢的缓兵之计。

黄巢欺骗了张裼的感情,给他纯真的心灵带来了毁灭性暴击伤害。张裼同志愤懑不已,抑郁而终,享年64岁,距其到任不足一年。

张文蔚,僖宗朝进士,以正直、孝道闻名,入为翰林学士。昭宗朝末期,柳璨擅权暴虐,残害忠良,当时朝廷官员人人自危,唯有张文蔚勇于跟柳璨做斗争,十几个高官都是靠着张文蔚的努力争取才从柳璨的屠刀下幸免于难,故而张文蔚成了士人们的救世主、避难港湾。

柳璨死后,张文蔚也就在文官士人集团中获得了极高的声望,也因此成为朱温集团重要的拉拢对象之一。

2,苏循

苏循,懿宗朝进士,昭宗朝官至礼部尚书。品行恶劣,唯利是图,以精通溜须拍马、擅长阿谀谄媚闻名于世,如果非要用书面化的四字文言做总结,那就是——臭不要脸。

昭宗迁都洛阳后,唐室旧臣、贵胄之后、文人士族……但凡良心未泯,但凡胸有点墨、粗知教化之人,要么隐居不仕,要么私怀羞辱愤恨,唯有苏循欢天喜地,殚精竭虑迎合朱温。

在争当舔狗方面,柳璨可与苏循平分秋色,但在舔狗的专业技能方面,苏循的垂直深度远甩柳璨十八条街。柳璨徒有舔狗之心,而苏循兼备舔狗之力。

在朝廷初次讨论给朱温加九锡的时候,满朝文武深明大义不愿苟同,而又迫于淫威不敢强夺,均沉默不言,无声地表达反对之意。唯有苏循迫不及待地闪班出列,唾星四溅地为朱温歌功颂德,并忤逆犯上,直接提出让哀帝禅让。

朱温集团欣然接纳了主动投怀送抱的苏循,任命他为册礼副使,为唐王朝抬棺。身为唐臣,久食唐禄,这本应是奇耻大辱,而苏循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成为他日后吹嘘的资本,以后梁的开国元勋自居。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叛徒儿混蛋。

他的儿子苏楷,完美遗传了他寡廉鲜耻的基因。早年靠父亲苏循的关系走了后门,登进士第,昭宗皇帝亲自复试,拿过卷子来一看,直把昭宗皇帝气得七窍生烟,这等废物学渣也能登第?于是下诏“终身禁试”。昭宗遇弑后,苏楷上疏驳谥,公报私仇,发泄对昭宗的仇恨。

“苏楷驳谥”,成为他一生的污点。

苏循、苏楷父子俩终于以跳梁小丑、奸邪小人的骂名永载史册,遗臭万年。

3,杨涉

杨涉,前宰相杨收之侄,前文有过详叙,不用赘述。

当杨涉领“押传国宝使”的时候,他的儿子杨凝式对他说道:“父亲您是唐朝的宰相,国家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不能说您一点儿责任也没有。更何况您还亲自手持皇帝玉玺交给别人,虽然可以保住荣华富贵,但历史将怎样评论您?为何不推辞掉这份差事?”

杨涉被这番话吓得魂飞魄散,连忙示意儿子闭嘴,“你这是要招来灭门之祸啊!”杨涉心惊肉跳,竟然一连几天不能平复。

4,张策

张策,父亲是张同,容管经略使(后来的广西宁远军节度使,时代不同,名称不同)。

身为“官二代”的张策,聪悟好学,有神童之美誉。在他13岁那年,父亲张同偶然挖到一个古董,是一件古鼎,上面刻有铭文“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张同正在欢喜,张策却说道:“汉建安二十五年,曹公(曹操)薨,改元延康。是岁十月,文帝(曹丕)受禅,又改黄初,是黄初元年无二月也,铭何谬邪?”张同大惊,赶忙回书房取来《三国志》查验,结果与张策所说的一字不差。

之后张策又对佛家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落发为僧,在长安慈恩寺修行。等到黄巢犯长安的时候,他才被迫还俗,与父母一同躲避战乱,隐居穷乡僻壤十几年。

后来,朝廷召他出仕,不久之后,邠州王行瑜用他做幕僚。王行瑜参与“三镇犯阙”,河东李克用南下勤王,张策脱离王行瑜东归长安,逃归路上,张策与妻子肩舆(最简单的两人抬小轿,八仙椅穿俩木棍,两人分前后用肩膀扛着)其母,行走在厚厚的积雪中,路人无不感叹他的孝顺。

“肩舆其母,冒雪东归”的事迹也感动了朱温,朱温表奏其为郑滑支使(滑州义成军节度使的属官)。后来母亲去世,张策丁母忧解职,服丧期满之后,被华州韩建辟为幕僚。

后来,华州韩建投降朱温,移镇许州忠武军,韩建派张策作为使节往来于汴州,朱温见到张策之后,难掩心中崇敬喜悦之情,不禁脱口而出:“张夫子来啦!”

称张策为“夫子”,足见朱温对他的学问、人品的双重肯定。随后,朱温就把张策留在身边,作为自己的幕僚,并表奏朝廷,推荐张策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发挥其史学特长,修撰国史。

5,薛贻矩

臭不要脸。上文有叙。

6,赵光逢

赵光逢,曾祖父赵植,岭南东道节度使;祖父赵存约,兴元府推官(相当于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父亲赵隐,懿宗、僖宗朝宰相。

赵隐为人低调谦逊,早年家贫,兄弟几人吃苦耐劳,种地养家,再苦再累也绝不向亲朋好友寻求接济。身居相位之后,也没有忘本,退朝回家之后,就脱下象征权力地位的朝服,而换穿便服。

赵光逢不仅聪慧好学,也遗传了父亲的低调谦和,很守规矩,人送外号“玉界尺”,以形容他正直温和,言行举止可为世人做表率。

曾经有一位女道士把二十两黄金寄存在他家,后来天下大乱,女道士不幸客死他乡,二十年后,赵光逢将这二十两黄金上缴给当地行政长官,请求官府出面把黄金交付给当地道观,人们惊讶地发现,黄金上二十年前的封条完好如初。

赵家祖孙三代都堪称道德模范。

赵光逢在僖宗朝进士及第,后为翰林承旨。“三镇犯阙”时,昭宗幸石门,赵光逢没有跟随,昭宗派宦官诏令他来行宫,赵光逢称病不前。

后因政局动荡,赵光逢辞官归隐,有五六年之久。后来他的一个学生得到了重用,他也因此进入朝廷,重新做官。

这个学生就是柳璨,赵光逢是柳璨进士及第时的主考官。

赵光逢清心寡欲,并不贪恋高官厚禄,更厌倦肮脏龌龊的政治场,虽然在朱温篡唐之后荣升宰相,却屡次上表乞骸骨,坚决要求退休,终以太子太保致仕;朱温死后,儿子朱友贞登基,再次启用他为宰相,赵光逢七次上表,托病辞职乞骸骨,以司徒致仕;两年后,皇上发现他骸骨尚存,再次拜为宰相;后唐灭了后梁,仍然重用赵光逢,而赵光逢也一直托病辞职,最终在后唐的第二位皇帝明宗时,得以太保致仕,封齐国公,死于洛阳,诏赠太傅。

赵光逢的弟弟赵光胤在后唐初年也荣登相位,某次赵光胤去哥哥赵光逢家中做客,无意间聊了几句时政。第二天,赵光逢就在大门上题写四个大字:莫谈国事!其谨慎如此。

赵光逢在两个朝代(后梁,后唐)做宰相,四次坚请退休,品行端正,不负“玉界尺”之雅称,脱离了低级趣味,文人搢绅全都尊他为道德模范、行为准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