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大忽悠帝

大汉大忽悠帝

第875章 为袁本初降半旗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第875章为袁本初降半旗

……………………………………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袁绍也顾不上前往珠崖缅怀袁术了,转而对广州刚刚成立的各级议院的议员们说,诸君都是本地人望,以后做了议员,更是朝廷耳目,百姓喉舌。可是咱们不能只会看着百姓受苦,更不能只会帮着百姓哭穷。咱们为了建设大汉,建设家乡,为了帮助咱们的乡亲四邻生活安定,共同富裕,也要尽一尽咱们的绵薄之力。

有了袁绍的倡导,徐闻修建人工河渠的项目很快便得到徐闻、合浦,乃至整个广州各界的积极响应,包括驻扎在徐闻的南方舰队的兵士们,也会在训练之余,集体出动,前来帮忙。河渠的设计方案是先从北边的山区之中寻找水源,而后借助地势修建一座蓄水水库,再与河渠连通,一路修下来,中途修建水塘与支渠,将来可以蓄水,灌溉周边。

如果这条河渠水路修通,可算是为“徐闻半岛”上的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有人感念袁绍的恩情,便提议将这条人工河渠命名为“本初渠”,或者是根据袁绍的职务而命名为“议长渠”,当然了,也有人根据河渠流经的地方而取名为“海康渠”或是“徐闻渠”。

然而如今的袁本初,早就不是当年的心境了。他曾经渴望为国效力,也渴望得到名望,或者是刘汉少的夸奖。

出风头呗。

能够在做事的同时名利双收,还不好?

可是现而今的袁本初早就看淡了这些,因为该有的他都有了,并不稀奇。而随着年纪渐长,很多事情总是比以前看的更加透彻,更加明了,也更加真实。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吧。

于是袁绍便对众人说:“虽然修建河渠之事是老夫出面张罗的,但是真正在工地上拼命干活的,都是咱们那些年轻的小娃,是咱们大汉的大好儿郎们!这才是真正的可喜之事。只要咱们大汉的这些年轻儿郎们,能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把咱们大汉的志愿一辈一辈地传递下去,那么咱们大汉必然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强大,也必然会永远年轻。所以老夫提议,不如咱们这条河渠就叫大汉儿郎渠,好不好?”

“不好!娃儿反对!”

众人脑门黑线,心里话说,这谁家的娃呀?

搁这儿裹乱来了!

袁政议长亲自帮咱们张罗着修河渠,还做好事不留名,你娃居然还反对?

然而等着袁绍等人寻声望去,却发现说话之人并非是一个娃,而是一个女子,瞅她那个年纪,或者称之为“女娃”也行?于是袁绍和颜悦色地问道:“小女娃,你是何人呐?因何要反对老夫的提议?”

“女娃”毫无惧色,还喜滋滋地说:“袁议长,娃儿是娃们新塘村的妇女主任。您能够来给娃们修河渠,那可是给娃们办了一件大好事!但是咧,修河渠,娃们妇女也要出工出力咧。娃儿那些姐妹哟,可以在工地上帮着大家洗衣做饭,有些身体很壮的姐妹哦,也能和大家一样挑土推车,会很努力咧。那个袁议长哦,如果娃们这条河渠叫作儿郎渠的话,那娃们那些姐妹,付出那些辛劳,都被您给忘记了咧。”

袁绍被“娃儿”娃晕了,笑呵呵地说:“怪我,怪我,是老夫考虑不周。你们这些小、女、娃、儿……可不要责怪老夫哟。”

而后,袁绍想了一想,复又说道:“不然……咱们这条河渠,就叫作大汉青年渠,如何?”

“好!”

“娃儿”妇女主任终于带头鼓掌了……

便是如此,袁绍一连多日奋战在“青年渠”第一线,虽然干活的都是大汉的娃儿们,不用他亲自挑土推车,但是工程进度、各方协调等等事宜,一点也没让袁绍少操心,而后可能是白天太热,晚上又贪了凉,于是便病倒了。

起初袁绍没在意,坚持留在工地上,可是后来病情突然加重,人都有些烧迷糊了。大家慌手慌脚地连忙把袁绍往番禺送,因为那里有广州最好的医院,可是人虽然送到了,最终却也没能抢救过来。

…………

不是人越长大越孤单,而是人越变老越皮糙肉厚,经历的事情多了,心里也裹上了厚厚的茧子,所以再遇到事情的时候就能够淡定许多,或许……也是麻木许多。

袁绍袁本初,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之家,冲动的时候闯过皇宫,耍嘴的时候骂过董卓,当然了,犯怂的时候也脚底抹油,开溜过。后来被刘汉少忽悠着去当了政议长,在这个看着像大官,实际上又没啥权利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如今大汉有的地方的议院已经轮换好几茬了,要是遇上狗官为恶或是百姓受屈,议员们敢堵着门叫骂,敢背着干粮去上告。可是有些地方还根本不知道议院是干啥用的,百姓们连倍精话都还没学会几句。

现在的大汉实在太大了,要干的活儿还没干完,袁本初却已经离开了……

有时刘汉少想着想着,会突然笑出声来。

让袁本初去当政议长,哥简直就是个天才!那家伙太好面儿了,起初百姓们不了解议院是个啥玩意儿,可能会给他招一些骂,但是等到百姓们知道了议院能够帮着他们说话,能够尽量的让他们少受委屈的好处之后,无论袁本初走到哪儿,都是受人尊敬,好评如潮。当然了,找袁本初告状,求他主持公道的人也不少。所以袁本初虽然累的像三孙子似的,全国各地到处的跑,但是哥觉得他其实是享受了一辈子,因为他做到了大汉真正的“人望”!

果然不出刘汉少所料,得知袁绍病逝的消息之后,大汉许多的州郡,许多的百姓都自发地举行了悼念活动,甚至还有许多百姓当街痛哭,如丧至亲。

而后刘汉少又做了一件从未有过之事。

诏令:袁本初之葬礼,以国丧待之,骨灰运抵洛阳之日,大汉降半旗,以示哀悼。

此令一出,朝野震动。

虽然陛下当初说袁本初那个议长算是个官儿,可是除了他之外,手下连一个官儿都没有,而且他也没有为大汉开疆拓土,也没有立下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功劳,甚至连死都死的有点“平淡、寻常”,怎么陛下就给予了这么高的哀荣呢?

然而刘汉少却说:“其实本初也是在修路,为咱们大汉修造一条前所未有之路,至于他修的这条路究竟好不好,看一看百姓们对他的态度就知道了。”

暗地里,其实刘汉少也有些担心。

袁绍能够做政议长,并且做得还比较成功,是因为他们家先前有四世三公打下的基础,有人脉、有威望,还有自己的大力支持。袁绍出身高门,眼界也比一般人更高更远,所以他考虑问题的时候能够首先考虑到朝廷大局,而后再下到地方各级,甚至亲临百姓农家,体察民间疾苦,所以也能考虑到百姓们真正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加上袁绍那个人本身还是心怀仁善的,议院的事情做多了,对待百姓之事也有了更多的耐心,如此才能做好朝廷与百姓之间的纽带,使议院成为一个上下通达的渠道。

可是往后,再换一个政议长上来,他有威望,能够使大汉那些“有力人士”信服吗?他有能力,能够使百姓们觉得他可以被信任吗?他有大局眼光,可以别一遇到问题,就领头堵朝廷的门吗?

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但是,往后的政议长,连刘汉少也不能想让谁当就让谁当了,那得看所有的大汉百姓究竟是如何选择。刘汉少也只能寄希望于后来者,不是只会夸夸其谈的嘴炮,不会忘记自己参选议员的初心。而这一切,所有关于未来的美好,都需要所有的大汉百姓共同努力。

…………

办过袁绍的葬礼之后,袁家又传来消息,说是刘夫人要把袁绍以前娶的那些小老婆们都赶出家门。按照原本的历史来说,这位“善妒”的刘夫人可是在袁绍死了之后,把他的那些小妾啥的都直接弄死了。

当然了,现在不可能发生那样的事,杀人得偿命,这是最严重也最基本的律法。

这一次刘汉少没有亲自登门劝解,而是先喊来了袁绍的长子袁谭,问问他的意思。

袁谭说:“侄儿并不赞同母亲的意思,但是母亲与各位小夫人在一起相处,确实也不和睦。所以侄儿想着,不如就让各位小夫人从家中搬出来,另寻住处,但是侄儿会负责供养,只要她们一日不改嫁,便一日是侄儿的长辈,是袁家门中之人。”

袁谭能够如此明白事理,刘汉少真替袁绍感到欣慰。

其实因着大汉鼓励妇女出门做事的风气,后来袁绍的一些小老婆们也都找了工作,有了收入,想要养活自己并不困难。而且她们有的还年轻,从袁家搬出来,将来真是遇到了合适的人家,能够再开始新的生活,也是一件好事。

而后刘汉少又问袁谭有没有钱,养活他那些小妈们是否会有困难,可是不等袁谭回答,刘汉少自己先失笑了。袁谭在皇家实业集团跟着云六妞做事,虽然不敢说是洛阳最有钱的,却也是比很多很多人都有钱,甚至可能比他这个皇帝叔父还有钱。

袁谭算是顶门立户,不用人操心了,再想一想老兄弟的后人们。

老二袁熙起先因为大汉的征兵之制被征走了,但是那娃吃不了苦,能力也不出众,退伍之后不知道袁绍托了多少关系,才给他弄到幽州去当了城管,听说现在是广阳郡的一个城管副大队长。然而更让刘汉少惦记的是这娃的老婆,中山无极,甄氏小女,那位拥有传说中的胸围的甄宓。

这也算是命中注定么?

也不知道没有了曹操、曹丕、曹植这父子三人的打扰,甄宓是否会与袁熙相伴一生,白头偕老。

反正不管怎么说,就算是混日子,往后只要他们能平平淡淡、平平安安的渡过这一生,或许没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至于老三袁尚,才是真让人不省心,虽说这娃最小,袁绍生前与刘夫人最是宠爱,包括袁谭都惯着他,可也正是因此,这娃到现在都一事无成,整天就知道跟着洛阳一帮子纨绔子弟瞎混。还别说,说不定这娃本身还就是那一帮纨绔子弟的头呢。

当叔父的能怎么办?

揍他?

反正又不能无缘无故地砍他的头,现在揍他,还好使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