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打战和左宗棠、曾国藩一样,不喜欢兵行险招,更喜欢结硬寨,打呆仗,用硬实力堂堂正正碾压对手。
这种打法,实力雄厚的话,非常无解,但问题是孙承宗接手的辽东已经是个烂摊子。
虽然没有崇祯上位后那么烂,但也相去不远。
还是那几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缺钱缺粮,兵将不和,兵甲落后失修。
兵将不和还算好解决,孙承宗来到辽东不久就提拔了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一大批将才,将那些不听话不配合的踢到一边去坐冷板凳,立马就对辽东各军掌控了七八成,剩下的两三成得靠战绩才能逐步加深对军队的控制。
可那些边军老油子太多,到底还是不如重新拉练起一支新军,按孙承宗的打算,花三年的时间不断淘选出足够的基层军官,然后再用两年的时间逐步扩军,正好五年时间也足够将军屯搞起来,让新军后勤有个保障。
可惜,天不尽人意,孙承宗还没有做足准备秦国就已经以泰山压顶之势压过来了。
打不打?打的话,有几层胜算?
孙承宗根据各种消息,自己在心里估算着胜算,也跟众将土地商量对策,结果完全想不出来一点胜算。
毕竟实力对比很明显,秦军不过是步骑战斗力都远超他们,而且秦军弓箭射程远、神射手多、火炮猛等特点更是让人头疼。战斗力比不过也就罢了,人数上也比不过,秦军人数有六十万,而辽东只有三十多万军队,然而辽东军吃空饷的情况比较普遍,三十多万的大军孙承宗估摸着还得打个八折。
更过分的是,秦军打战还十分稳重,到处都是斥候,斥候离军六十公里都有,根本没机会埋伏,已经有不少大聪明替他们验证过了。
这么强还这么不给机会,真就没有办法了。
辽东这个地方也没有办法玩火烧水淹,依靠山林埋伏就已经是最好的谋略了,更多的还是要靠真刀真枪干上一场。
问题是真刀真枪是真的干不过,眼下流给他们的选择不多了,要么战,要么降,要么逃。
战的话,自己打不过,联络蒙古和后金一起上也许有的机会,而且打不过也有退路,问题是蒙古和后金都是大乾的死敌,有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嫌疑。
不过,大乾已经亡了,这么做是为了国家复仇也勉强能说的通。也许还有南渡的再起的机会,但也基本和他们无关了,秦国横在那里呢,怎么看也没有机会逃到南方去,而且他们根基都在辽东,逃到南方又能如何?还指望衣冠南渡之后由南向北打回来吗?
怎么看都是希望渺茫,还不如直接投降秦国。投降秦国怎么看都比联合外敌更好听,也更有前途。
毕竟虽然秦国国体不一样,但秦国的首脑还是大乾血脉,甚至从法理上来说,皇位继承权比天启还靠前。
而且孙承宗不仅是天启帝帝师,也曾是李青的老师,有师生之谊,投降了待遇也有保证。
只是李青到底还会不会像天启帝那样重用他就不知道了。
这时候,李青不杀李严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如果沾了天启帝的血,这些人说不得都要死战,以报君恩,因为他们都是孙承宗提拔起来的,也是经过天启帝点头的,都算天启帝间接提拔起来的。
如果李青已经杀了天启帝,大概率也要对他们这些人进行清洗,就算不死也讨不得好,这些都是历史经验,哪怕李青不会这么做,别人也会这么想。
所以天启帝没死的话,孙承宗他们投降的负担就没那么重,甚至如果李青利用天启下令传诏给他们,让他们投降的话,估计大部分人都会顺着台阶就投了。
李青没有这样做,虽然会增加辽东军的抵抗,但这可以更好的压服抵抗势力,免得有的人认不清现实,臣服过后又上蹿下跳,反复作死。
孙承宗等人还没决定好,秦军却已经打到了他们跟前,数十万大军将绵州四面合围。
人数过万就人山人海,十万大军一眼望不到边,此时绵州城外的秦军何止十万。
孙承宗站在城墙上眺望,却也无法数清眼前的秦军人数,只能看标识来数军团数量,简单统计一下人数。
孙承宗立刻就估算出来了结果,一共是十个师,以秦军三万一千二百五十人一个师的编制,如果都是满编的话,这外头就是三十一万的秦军。
哪怕孙承宗提前把兵力聚集到绵州也只是聚集起来十万大军,和外头的秦军比足足三倍之差。
尽管辽东军有城墙可倚仗,正常来说兵多将广,城固粮足,打防守战决定是敌人的噩梦,但问题是四个条件三个都满足,就是粮不足,以绵州城的粮食储备也就够满足十万军卒两个月口粮消耗,除非从城里居民手里抢粮食,甚至以城里居民做军粮才能支撑更久。
城里的居民也是要消耗粮食的,估计两个月都支撑不了,是投降还是逼死全城的人,孙承宗心里艰难地抉择着。
然而当秦军真正全力攻城的时候,孙承宗发现压根就不用选了,根本守不了那么久。
公元1626年九月,绵州城正爆发一场非同寻常的攻防战。
秦军没有携带攻城锤、云梯、冲车等攻城器械,绵州城内的守军还以为秦军只是试探或者佯攻,也就没太紧张。
然而,秦军骑马冲到城墙下后,突然下马,纷纷纵身一跳,竟然就直接跳上了城楼上。
厚重的铠甲和武器加上士兵的体重,砸碎了城楼上的石砖,证明了这样士兵是人而不是鬼。
这种视城墙如无物的行为使得绵州城内的将士都目瞪口呆,有的守军反应过来,迅速朝城楼上的秦军赶来,欲要将秦军士兵赶下去。
可惜秦军士兵不仅没有被赶下去,反而将守军打得溃不成军。
越来越多的秦军出现在城楼上,城门处的守军也被清理掉,很快城门就被打开,城外的秦军连马都不用下,直接连人带马冲进去。
孙承宗站在一处高楼统揽全局,眼下的战局他全收入眼底,他脸带苦涩,喃喃自语道:“败了,大势已去。”
秦历五年九月中旬绵州陷落,孙承宗不敌,而后率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