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兰的一生
romainrond,(1866-1944),法国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
1、早年的沉淀积累
罗兰早年受母亲影响,养成了对音乐的爱好(后来有人称他“用音乐写作”)。23岁时,他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获得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并开始与他崇拜的托尔斯泰通信。
随后,他游历欧洲诸国,进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2、创作年代
31岁时,罗兰开始从事创作。37岁时,罗兰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先后创作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即我们现在看到的《名人传》。
而在此之前,1892年,罗兰26岁时,他与克洛蒂尔特结婚,这是西方的“才子佳人”式爱情,可很快,8年后(1901年),佳人负了才子,两人离了婚。离婚以后,罗兰的创作活动改变了方向,倾注全力写作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兰48岁那年,一战爆发了。他移居瑞士,发表大量反战文章,也因此,191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世界历史被改写的那年,罗兰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然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雅各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随后的年月,罗兰的反战作品逐年累加。68岁那年,罗兰晚来花开,与俄国玛丽·库达切娃女士再婚,并于下一年,1935年,应高尔基的邀请,赴苏联与斯大林见面。
3、英雄迟暮
罗兰迎来了生命的黄昏。72岁,他从瑞士回国,在巴黎定居。可命运没有让他安享晚年,1940年,罗兰74岁,德军攻陷巴黎。罗兰被纳粹严密监视起来。
可三女神还是爱着这个可敬的老人的,1944年,纳粹战败,巴黎解放,罗兰重获自由。
同年,12月30日,罗兰逝世。“和平主义教皇”,卢那察尔斯基称赞他说。
二、《名人传》
《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
1、《贝多芬传》和贝多芬
罗兰在《贝多芬传》序言里提到,“那是1902年。我经历着一个苦难的时期,满是毁灭与更新的雷雨。”他逃离了巴黎,这是他创作本篇传记的开始。“它是唱给受伤的心灵、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它复苏了,它振作了,而且它在感谢救世主。”
(1)“乐圣”早年的悲遇
1770年的冬天,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一个平庸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名女佣。
童年的贝多芬生活在困顿的家庭里面,每天都要面对父亲的残暴逼迫。4岁时,父亲就常把他拽到钢琴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
尽管他有温柔善良的母亲,可受不住婚后生活的种种折磨,母亲在贝多芬17岁那年永远离开了他。
童年来自父亲的伤害给贝多芬带来了深深的伤害,而母亲的死,更是让他的心灵饱受折磨。
这些早年的心理创伤,无疑对贝多芬矛盾、阴郁、暴躁性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或许,在这悲惨的境遇里,贝多芬心里只有两处“阿瓦隆”般的理想乡,一个是埃莱奥诺雷.德布勒宁,一处是莱茵河。
罗兰说:“也许二人之间有了一种十分温柔的感情”,尽管贝多芬是布勒宁的老师,可他只比她大两岁。
布勒宁嫁给了韦格勒医生,贝多芬的初恋如云雾般消散了。可三人的友谊却一直恬静地保持着,直到最后,他们都垂垂老矣。
对于这种友情,我只想到了一句话,王勃的“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我们的父亲河莱茵河”,贝多芬这样称呼莱茵河。他在莱茵河畔度过了他人生中的前20年,莱茵河谷的每一处风景,都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生命里、音乐里。
在莱茵河畔,贝多芬沉醉在自然的怀抱里,那里没有逼迫和伤害,有的,只是宁静与祥和。
如果说布勒宁是贝多芬心灵的净土,那么莱茵河就是他双脚可以踩到的圣地。
他称呼莱茵河为父亲,大概是因为这位莱茵河畔忧伤的年轻人,希望自己的父亲像它一样,宁静、沉默,却拥有天空也不敢轻视的力量。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与其说它是父亲,不如说莱茵河是母亲和父亲的结合体。她的如画风景,像母亲一样让贝多芬感到温暖,他沉默的力量,让贝多芬感到父亲般的信赖、可靠。
像国内作家绕不开的思乡情结一样,当这位莱茵河畔忧郁的年轻人离开波恩故土,莱茵河就成了他思念的故乡的一个代表性意象,如同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月亮”。
(2)厄运降临与凋零的爱情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大凡伟大之人,很多都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诸如罗兰,诸如杜甫,诸如贝多芬。
1792年,战争逼近波恩,贝多芬离开了他又恨又爱的故乡,去了他余生相伴的城市,维也纳。
维也纳,多瑙河女神,世界音乐之都。在那里,大革命的思想逐渐征服了这位傲然的天才。共和的脚步随着另一位天才——拿破仑的出现,开始肆无忌惮地横跨欧洲。
乱世出英雄,苦难造雄才。厄运的魔爪在贝多芬逃离故乡后,依然尾随着他,笼罩着他。
26岁那年,贝多芬发现自己的重听开始变得严重,他的耳朵昼夜不停地嗡嗡直响,听力不断下降。到1801年,他与人交流已经成为困难。现实残酷的痛击加深了贝多芬的人生悲剧,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悲怆奏鸣曲》(1799),极致表现了天才心境的凄惨。
然而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有欢快的《七重奏》(1800)。罗兰解释说,当痛苦达到极致,心灵急需要得到欢乐,而当没有欢乐时,心灵必须自己制造欢乐。
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就像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当痛苦达到极致,人的心理就开始自救,自我解脱。
贝多芬属于五种防御机制里的建设机制,以“升华”排解焦虑。这体现在《七重奏》中含有莱茵河歌谣元素这一现象里——苦难让他回忆起虚构的父亲形象,莱茵河。他用音乐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向往,从而暂时逃离了现实的痛苦——音乐排解了焦虑。
罗兰在《贝多芬传》序言里说,1902年,他经历了一场苦难。那场苦难,就是他和第一任妻子的离婚。苦难让他不堪重负,于是他也升华了,用文学作品的创作来排解焦虑。
似乎伟人身上的苦难是相似的,情感的不幸同样降临在了贝多芬身上。罗兰至少在晚年找到了他的天使,可贝多芬,他一生的三次爱情,全都无疾而终,甚至深深地伤害了他,让他变得愈发古怪,难以被时人所接受。
1801年,贝多芬31岁,他将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献给了朱丽埃塔.居奇亚迪。他爱她,狂热地爱,幸福地爱,可后者却是一个风骚而自私的女人,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位伯爵。
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痛击让贝多芬伤心欲绝,他当时甚至给两位弟弟立了遗嘱,认为自己已经活不下去了。
可伟人之所以为伟人,就是因为他们忍受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的那种种苦难,并能在苦难中重新站起来。
1803年,《第二交响曲》反映出了贝多芬年少时的爱情,他重新捡起了对爱情的希望,他不相信自己是无可救药的。
阿芙洛狄忒怜悯了贝多芬。1806年,他与泰雷兹德布伦威克订了婚。泰雷兹贵族出身,她的哥哥是一位伯爵。伯爵和贝多芬是朋友,在小姑娘跟贝多芬学琴的时候,她爱上了他。
似乎西方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大多都没有好结果,像罗兰。可最初,谁能知道这份芬芳的爱情,也会随着时光凋零呢?
贝多芬重获新生,《第四交响曲》像是一朵纯净的鲜花,蕴含着爱情所有的甜蜜和美好。
一年后,婚约毁了。收起爪子的狮子孤独而狂热地咆哮,像是被世界遗弃的孤儿。
没人知道甜蜜的爱情为何突然夭折,罗兰说或许是地位的差异,或许是天才本身染病的身体和怪异的性格让泰雷兹感到痛苦……
爱神最终还是选择了抛弃贝多芬。
(3)余生独你
失聪对一个音乐家来说的那种恐怖,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而爱情花朵最终凋谢枯萎,那种痛彻心扉的孤独,非“明月夜,短松冈”不可形容。
还剩下什么呢?莱茵河畔忧郁的年轻人,被肉体和灵魂双重折磨的中年人,在无尽的星空下蓦然回首——他只有音乐了。
上帝关上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苦难之后,贝多芬迎来了他人生中如流星般短暂的辉煌时期。
罗兰用一个故事讲述了这种辉煌,那就是著名的散步故事,关于贝多芬和歌德的。
1814年,这种辉煌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维也纳大会上,贝多芬被视为欧洲之荣光。
否极泰来,物极必反。辉煌之后,这位天才的音乐家再次坠入地狱。
1815年,耳疾让他让他的世界变得寂静,全聋的阴影终于吞噬了他。除了纸信,他与仅剩的朋友别无交往。他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也只有大自然
(本章未完,请翻页)
能给他带来一点慰藉。
除此之外,童年的阴影——贫穷,紧追而来了。“我几乎沦落到乞讨的地步”,这是贝多芬亲手写下的原话。贵族承诺给他的津贴没有支付,而他自己的作品又卖不出钱——他甚至还欠了出版商一屁股债。
全聋和贫穷像是魔鬼,在攫取贝多芬的生命。可撒旦觉得还不够,它要让贝多芬更痛苦,它要接着折磨这头狮子倔强的高傲,誓要让他卑微到泥土里——撒旦做到了。
贝多芬已经对爱情绝望,撒旦现在,要让他对亲情绝望。
1815年,贝多芬的兄弟死于肺结核,他获得了对侄子查理的监护权。
肉体和精神饱受折磨的贝多芬,将所有的温情都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可悲剧的是,查理不仅没有走上正路,反而更加逆反、不孝。
他赌博,欠了一屁股债,他开枪自杀,他没死,却让贝多芬最终丧了命。
而即使临终,那个被贝多芬称为“儿子”的人,也没有出现。
他失去了一切,陪伴他灵魂永生的,只剩下他一生才华的结晶,音乐。
余生独你,这是多么孤独的叹息,就像当年莱茵河畔,少年孤独而忧郁的徘徊。
(4)英雄之名
所谓英雄,他们绝不是你一脚能踹倒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是一群连命运都打不垮的人!海明威有句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会被打败”。
贝多芬失去了作为音乐家最宝贵的感受器官,耳朵;失去了爱情,甚至最后一点亲人的温情,生活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困顿里,但他向命运低头了吗?
“用苦痛换来快乐”!这是这位狂野的狮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为自己英雄之名的正名。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
狮子发出愤怒的咆哮,王者生而为王,英雄注定要让世界颤栗!命运想用苦痛击倒他,他偏偏要用这苦痛创作欢乐!
1823年,天才最巅峰的交响乐《第九交响曲》诞生了。在最苦难的日子里,在最癫狂的岁月里,贝多芬用深渊谱写了让整个欧洲迷狂的《欢乐颂》!
这是艺术的巅峰之作,是心理防御机制最疯狂的升华!
1824年,该曲作在维也纳首次演出,罗兰如此描述:“当贝多芬出现时,观众们掌声不息,连续了五次;在这礼仪之邦,即使皇族驾临,习惯上也只是鼓三次掌。演出之狂热竟然惊动了警察。交响乐引起了一阵狂热的骚动。有许多人哭了起来。”
可丑陋的现实最终让人绝望。贝多芬战胜了在维也纳一统天下的意大利歌剧,可战胜不了当时人们的平庸。
音乐会后,贝多芬因为激动而晕倒,可他却分文未得。
征战沙场的雄狮,发出一生中最后的、最雄壮的咆哮,然后被时间的滚滚黄沙掩埋、吞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贝多芬在命运的强压下发出凶悍的嘶吼,愤然拔剑——没有人能击碎命运的轮盘,可天才战胜了命运。
死神终于来了。他给韦格勒医生写了最后一封信,立他的“儿子”查理为遗产继承人,在1827年3月26日的大雨中,在滚滚雷声中,被一个陌生人,永远合上了双眼……
“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罗兰说。
似乎伟人身上都有某种共性,如孔子周游列国不得志,如苏格拉底之死,如苏轼的“黄州惠州儋州”,如但丁的流放,如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如弗洛伊德被全世界敌视。
爱迪生说,天才,是1%是灵感,99%是汗水。可罗兰显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造就天才,或者成功的,是苦难。
苦难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更锻炼一个人的能力。而大凡超人,他们都拥有高级的心理防御机制,他们面对苦难,往往会用建设机制升华焦虑,从而抵消焦虑,转而在艺术或其他方面取得非凡成就!
所以,学会和苦痛和解吧!或许你,也能扼住命运的咽喉!
三、尾声
最后,请允许我用一首诗歌来作为收尾,结束《贝多芬传》的分享:
“水来,我在水中等你;
火来,我在灰烬中等你。”
荒野里狂哮的雄狮,
你醒来,注定要征服尘世!
莱茵河畔,蝴蝶兰忧郁地盛开。
暮色舷窗,月光曲乘风而来。
泰雷兹身中铅箭,
独余你,在枯萎的誓言里,苦苦等待。
愿时光许一场梦。
梦里没有蓝桥,
只有盛开的,郁金花海。
——梦中的花海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