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吴三桂“要么归顺大明、派兵参与大明灭亡安南的战争,要么就先与大明讨伐军战过一场”的口头通牒后,至今仍对内自称莫朝顺德皇帝的莫氏家主莫敬宇又名莫敬耀、莫敬完头大不已。
是的,莫敬宇已经探知明军在凭祥州聚兵5万、且有关宁铁骑参战的消息;虽说,五万明军可能是夸张的数字,但哪怕只有一两万人,对于只占有高平一地的莫氏来说都是压顶的泰山。
塔读
当然,也不是说莫氏挡不住来自北方的进攻可,问题是,对于莫氏与大明闹翻,郑主是欢迎还来不及呢,根本不会来救高平,因此莫氏就算挡住了明军的进攻,境内也一定残破至极,很容易被郑主得了渔翁之利,一旦郑主趁着莫氏战后疲软的状态展开灭莫战争,莫氏就只能束手待毙了到时候刚刚铩羽而归的大明肯定坐视莫氏的覆灭,而以反莫朝起家的宣光武氏也不会因为唇亡齿寒就来救援高平,如此一来,只剩下十之一二实力的莫氏又能在郑主的兵锋下坚持多久呢?
一想到自家跟大明对抗,只是便宜了郑主,莫敬宇就只能放下恢复莫朝的想法或许莫敬宇还想待大明推翻郑主后,再策动安南百姓叛乱,最后迫使大明军队撤出,由莫氏来摄取安南江山向吴三桂表示愿意为大明马前卒。
既然莫敬宇屈服了,吴三桂便命令莫氏点兵五千前往同登迎接明军入境。
莫敬宇一开始还想拖延时间,但很快他发现宣光武氏的兵马开始向高平边境集结,有配合明军夹击高平的企图,因此莫敬宇只能放弃原有想法,于明弘光十五年三月末出兵同登,迎接从凭祥方向进入安南北境的明军吴三桂部。
同年四月一日,吴三桂驱使着西南明军五千、西南藩兵一万五千抵达同登与莫敬宇会盟,由此拉开了大明对安南的总攻······
在北线陆师攻入安南北境的第二天,躺在床上被抬上战争的高杰统帅着三千新唐蕃兵、八千占婆兵,兵分两路攻入阮主控制区内,其中西路占婆兵三千负责进攻南蟠国,这是昔日占城国内安南肢解后成立的一个小国,与占婆同宗同族,因此见到手持“恢复占城全境”旗帜的占婆兵,南蟠守军纷纷归降,所以,仅仅十天,南蟠国全境就为占婆军所占领了;
而东路军对阮主占据的原占城三国之一的华英国的进攻也很顺利,当地的占城遗民见到新唐和占婆联军前来收复故土,一个个箪食壶浆、闻风景从并为向导,使得联军迅速占领了已经改名为怀仁府的华英国大部分地区,阮主在南线不多的兵马被迫退回府城死守,原本就知道自家只是偏师且攻城拔寨能力较弱的高杰在无法实施强攻的情况下,便选择了挖掘土壕、长期包围怀仁城的战法······
得到南北方有警的消息,阮主和郑主都大吃一惊,立刻协商停战,以便调动兵马回防;然而由于双方互不信任,不敢向对方通报己方遭到了大明的攻击,所以,就出现了愿望与现实背离的一幕关于停战,早已经精疲力尽的郑阮双方都没有异议,但怎么撤,才能不让对方占了便宜是有说道的,自然要反复纠缠导致郑阮两方都没有来得及及时回防。
在北线兵马一时无法立刻撤回的情况下,阮主阮福濒只能先抽调富春守军驰援怀仁府,只是在富春守军疾行南下的第一时间,西厂密谍就派船出海联络上了正在富春外海游荡的黄蜚舰队,于是乎,黄蜚舰队立刻扑向了富春海岸。
说起来,阮福濒也是对海上来敌有所防备的,所以,他特意调集了阮主名下的海盗进驻富春近海守备,但这些海盗又如何是明军正规舰艇的对手呢阮主名下的海盗总计有100多艘船,但这些船大多数是船速不快的硬帆船,与明军水师战舰相比没有速度优势,且其中装炮最多的船,船速也只有34门小口径火炮,而明军随便一艘淮庚船都有4门千斤红夷炮和千斤佛朗机炮,完全可以一敌多所以,很快就被明军舰队给杀得大败。
击退了阮主海盗部队后,黄蜚舰队也不进行追击,而是立刻掩护本军运输船队驶入富春沿岸的瀉湖地带,然后护送船上乂安、广东、福建、浙南、赣南等道兵马并琼海水师陆战旅实施登陆要知道富春沿海瀉湖很浅,其实不太合适海船驶入,再加上阮福濒已经调派了大量海盗船防守沿海,所以,阮主对沿海方向的防御是有信心的,然而早就探明了富春沿海地形的明军大量调用北方航线的淮甲平底运输船及北方型江海两用桨帆船参战,如此就让阮主的两个布置全数落空了。
指挥部队登陆的张良相在确定阮主军队于海岸线附近没有布设陆师后,便命令已经登陆的部队在已经取得联系的西厂密谍的引导下直扑富春而去;等阮福濒得知明军已经在富春沿海登陆的消息后,已经为时晚矣。
自知未能能在“上万”明军围攻下守住富春城的阮福濒只能带着次子阮福溱等阮氏一族的重要人物及南河国一干重臣紧急北逃,从而将富春的府库及一众嫔妃都留给了明军其实还包括一众阮氏大臣的府邸及府邸中的金银锦帛及家人奴仆。
由于张良相部实际兵力有限,且上岸速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因此,前哨部队在勇夺富春空城后,并没有继续追击不知所踪的阮福濒一行,而是立刻封锁富春四门,查抄富春城内财物及鉴别主要人物,然后会同后续部队将城内人口驱往海边登船稍后这些人口将运往新唐、新益、新周、新邾、新淮、新刑各藩并横海、静海等处,充实当地拓殖人口,而财物将运回南京,填补大明空空荡荡的内廷和国库并拨出部分在大明无用的安南薄钱雇募周边百姓协助明军运输守城物资······